王大爷今年71岁了,眼不花,耳不聋,面色红润,平时喜欢下象棋、看电视,还时常做做家务,晚年生活过得很惬意。但是,一月前他突然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右侧肢体瘫痪等症状,家人紧急通过“120”送他到医院,一查是脑出血。虽经医院的积极抢救及治疗,但仍遗留右侧肢体活动不灵等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医生追问病史得知,王大爷已经有15年的高血压了,虽然一直服用降压药物,但却很少监测,血压控制如何也不清楚。医生说,正是由于王大爷平时对血压控制不重视,导致了脑出血的发生。
脑出血又叫出血性卒中或脑溢血,是指脑内血管突然发生破裂,迅速形成局部血肿,挤压周围脑组织,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或体征。全国每年发生脑出血约50万人。脑出血的病因有多种,但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病因,约占整个脑出血的70%以上。长期的高血压易导致脑的小动脉硬化,血管壁结构发生变化,形成微小动脉瘤。当过度用力或情绪变化时可引起血压骤然升高,即可造成脑内小血管破裂发生脑出血。
血压越高,患脑出血的风险越大。要减少脑出血的发生,控制高血压很关键。
那么,在脑出血的预防中,血压应控制在多少才合适呢?一般情况下,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如能把血压控制在120/80mmHg以下则最理想。
老年人由于动脉硬化,血管弹性小,血压易波动。在一天当中的不同时刻,血压可能不一样。这就要求高血压患者要勤测血压,使24小时内血压的波峰和波谷接近。尤其在刚开始服用降血压药,或者更换降压药时,更应该加强血压的监测。有的老年人每天一次口服心痛定等短效降压药,服药半小时测血压都在120/80mmHg,认为血压就控制好了。殊不知,这种药物的作用时间短,药效降低后血压可能已超过140/80mmHg,但如果患者疏于监测,则不能发现血压的波动。高血压患者应选用长效降压药物,并加强血压监测,保证血压在不同时刻都相对平稳,这样才能有效预防脑出血的发生。
研究显示,超过六成的老年患者存在擅自减药或停药的情况。擅自减药或停药,不仅不利于血压的控制,而且还容易引起血压反弹,发生脑出血危险。高血压患者在一旦确诊并开始服药后,就必须长期坚持按医嘱服用降压药。降非有医生的指导,勿擅自减药或停药。
减肥、多吃水果蔬菜、低盐低脂饮食、规律的有氧运动和减少酒精摄入都有利于血压的控制。另外,保持乐观情绪,避免剧烈咳嗽、用力大便等,也可防止血压急骤升高,减少脑出血等意外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