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治疗
脉管炎 您的位置:主页 >特色治疗 > 脉管炎 >
脉管炎、
2023-09-25 0 返回列表
点击查看大图  我院采用独特股动脉.腘窝动脉给药,并同时加用中药汤剂,能使疾病快速康复,1周内皮温上升3-5度,疼痛缓解。

一.概述:脉管炎是一种周围中小动脉的慢性进行性非化脓性闭塞性炎症,多发于男性青壮年,病程缓慢,周期性加剧,最终导致血栓形成管腔闭塞,肢端坏死,并伴有剧痛.

二.病因: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发期吸烟.喝酒.情绪激动.足背受寒受湿.感染有关.此病主要发生于下肢中.小动脉,如胫前.胫后动脉,并行的小动脉也受连累,但病情较轻,开始在一侧,然后在发展到对侧.

三. 临床表现


(一)疼痛 疼痛是本病最突出的症状。病变早期,由于血管痉挛,血管壁和周围组织神经末梢受到刺激而使患肢(趾、指)出现疼痛、针刺、烧灼、麻木等异常感觉。随着病变进一步发展,肢体动脉狭窄逐渐加重,即出现缺血性疼痛。轻者行走一段路程以后,患肢足部或小腿胀痛,休息片刻疼痛即能缓解,再次行走后疼痛又会出现,这种现象称为间歇性跛行。产生间歇性跛行的机理一般认为是血液循环障碍时,肌肉运动后乳酸等酸性代谢产物积聚,刺激局部神经末梢引起疼痛。也有人认为,动脉狭窄或闭塞后,动脉压降低,肢体运动时,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压力超过肌肉内动脉的压力,使局部血流显著减少,从而引起患肢疼痛。重者即使肢体处于休息状态,疼痛仍不能缓解,称为静息痛。此时疼痛剧烈、持续,尤以夜间为甚。患肢抬高疼痛加重,下垂后则略有缓解。患者常屈膝抱足而坐,或将患肢下垂于床旁,以减轻患肢疼痛,形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典型体位。一旦患肢发生溃疡、坏疽、继发感染,疼痛更为剧烈。
  (二)发凉,皮温降低 患肢发凉、怕冷,对外界寒冷敏感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常见的早期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发凉的程度加重,并可出现动脉闭塞远端的肢体皮肤温度降低。
  (三)皮肤色泽改变 患肢缺血常使皮肤颜色呈苍白色,肢体抬高后更为明显。下述试验有助于了解肢体循环情况:①指压试验:指压趾(指)端后观察局部皮肤或甲床毛细血管充盈情况,如果松压后5秒钟皮肤或甲床仍呈苍白或瘀紫色,表示动脉供血不足。②肢体抬高试验:抬高肢体(下肢抬高70~80°,上肢直举过头),持续60秒,如存在肢体动脉供血不足,皮肤呈苍白或蜡白色。下垂肢体后,皮肤颜色恢复时间由正常的10秒延长到45秒以上,且颜色不均呈斑片状。肢体持续处于下垂位时,皮肤颜色呈潮红或瘀紫色。③静脉充盈时间:抬高患肢,使静脉排空、瘪陷,然后迅速下垂肢体,观察足背浅表静脉充盈情况。如果静脉充盈时间大于15秒,表示肢体动脉供血不足。此外,部分患者受寒冷刺激或情绪波动,可出现雷诺综合征,表现为指(趾)皮肤苍白、青紫、潮红间歇性改变。
  (四)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40~50%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发病前或发病过程中可反复出现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急性发作时,肢体浅表静脉呈红色条索、结节状,伴有轻度疼痛和压痛。2~3周后,红肿疼痛消退,但往往留有色素沉着。经过一段时间,相同部位或其他部位又可重新出现。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在尚未出现肢体动脉搏动减弱和肢体慢性缺血征象时,已经存在反复发作的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因此,有人把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看成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前驱表现。
  (五)肢体营养障碍 患肢缺血可引起肢体营养障碍,常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皱裂;汗毛脱落、出汗减少;趾(指)甲增厚、变形、生长缓慢;肌肉萎缩、肢体变细。严重时可出现溃疡、坏疽。溃疡、坏疽常先出现在趾端、甲旁或趾间,可因局部加温、药物刺激、拔甲、损伤等因素诱发。开始多为干性坏疽,继发感染后形成湿性坏疽。根据溃疡、坏疽的范围可分为***。I级,溃疡、坏疽局限于趾(指)部;Ⅱ级,溃疡、坏疽超过跖趾(掌指)关节; Ⅲ级,溃疡、坏疽超过踝(腕)关节。
  (六)肢体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根据病变 累及的动脉不同,可出现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腘动脉或尺动脉、桡动脉、肱动脉等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但需注意,约有5%的正常人足背动脉先天性缺如而不能扪及搏动。尺动脉通 畅试验(Allen试验)可鉴别尺动脉搏动未扪及 者动脉体表位置解剖变异和动脉闭塞。方法是 抬高上肢,指压阻断桡动脉后,重复握拳数次, 促使静脉回流。然后将手放至心脏水平,如果 尺动脉通畅,手指和手掌皮肤迅速转为粉红色 (40秒内)。反之,只有解除桡动脉指压后,皮色才能恢复正常。尺动脉通畅试验还可了解尺动脉搏动存在者尺动脉远端通畅情况。方法同上,如持续指压阻断挠动脉后,手指保持苍白色,提示尺动脉远端闭塞。应用同样原理,可以了解挠动脉有无有闭塞性病变以及挠动脉远端通畅情况。

临床分期


本病起病隐袭,病理进展缓慢,常呈周期性发作,往往需经数年后才趋严重。病程的演变,根据肢体缺血的程度,可分为三期:
  (一)一期(局部缺血期) 为病变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患肢麻木、发凉、怕冷、酸胀、易疲劳、沉重和轻度间歇性跛行。后者为本期典型征象。当患者行走1~2里路程后,小腿或足部肌肉出现胀痛或抽痛,如果继续行走,则疼痛加重,最后被迫止步。休息后,疼痛立即缓解。再行走后症状又出现,被称为间歇性跛行。随着病情的发展,行走距离逐渐缩短。此乃因行走后肌肉需氧量增加所致。检查患肢皮温降低,皮色较苍白,足背动脉或(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常有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
  (二)二期(营养障碍期) 患肢麻木、发凉、怕冷、酸胀等症状加重,间歇性跛行日益明显,行走距离缩短,休息时间延长,疼痛转为持续性。在肢体处于休息状态下,疼痛仍不止,称为静息痛。夜间更为明显。患肢皮温明显降低,皮色更加苍白,或出现紫斑、潮红,皮肤干燥,汗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小腿肌肉萎缩,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腘动脉、股动脉搏动亦可减弱。
  (三)三期(组织坏死期) 除上述症状继续加重外,患肢严重缺血,静息痛更为加重,疼痛剧烈,经久不息,患者日夜屈膝抱足而坐,稳夜不眠。食量减小,体力日衰,明显消瘦。若并发局部感染,可出现发烧、畏寒、烦躁等全身毒血症状。肢端组织缺血更为严重,产生溃疡或坏疽。大多为干性坏疽,趾(指)端干枯发黑,可向近端延伸。坏死组织脱落后,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若继发感染,则呈湿性坏疽。根据坏疽的范围,可分为***:Ⅰ级,坏疽局限于趾(指)部;Ⅱ级,坏疽延及趾蹠(指掌)关节及蹠(掌)部;Ⅲ级,坏疽延及足跟、踝关节或踝关节以上。
  从以上分期中可以看出,第一期动脉仅受病变侵袭,但未闭塞,引起肢体缺血的原因功能性因素(如血管痉挛)大于器质性因素,第二期动脉已处于闭塞状态,肢体依靠侧支循环而勉强保持存活,消除交感神经作用后,仍能促使侧支进一步扩张,提供稍多的血量,所以在这一时期,以器质性变化为主,还参杂着一些功能性因素。第三期动脉完全闭塞,影响到侧支循环所能发挥的一切代偿功能都不能保全趾(指)存活,提供的血液供应只能使坏疽与健康组织分界平面的近端组织保持存活。以上分期是为了辨别病情轻重、病程不同阶段,便于掌握相应而有效的治疗。但分期不是一成不变的。若病变发展,症状可加重,如能及时治疗,侧支循环建立,局部血供改善,症状可以缓解,病情可以好转,期、级别都可改变。


  中医认识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中医“脱疽”范畴,是我国北方寒冷地区的常见病。本病初期可无明显临床表现,患者仅有轻度肢体酸麻感,但若失治,病人最终会出现干性或湿性坏疽,而需手术截肢,甚者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素体肝脾肾亏虚,加上精神刺激,情志内伤,复感寒湿之邪,过食辛辣,外伤等刺激,致经络瘀阻,血脉不通,阳气不能温达四末,肢端无血供养,郁邪化热,致皮损、肉腐、筋露、骨松,肢节脱落。其寒冷刺激,寒邪外侵,使络脉痹塞,气血瘀阻为主要因素。寒主收引,络脉得寒则挛缩,血得寒则凝。《素问·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四肢属脏腑支干,为诸阳之末,得阳气而温,受气血濡养。气血相辅而行,血液循环不止,全赖阳气,故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血行,气止血止”之说。寒邪侵袭之后,阳气不能通达四肢,致而血液流通不畅而形成瘀阻,不通则痛,久之肢体末端失去气血的循环供养而发生坏死。
  根据临床表现用八纲辨证多分为四型,即:虚寒型、血瘀型、热毒型及气血两虚型。在此基础上,我专科张海滨博士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结合络病理论提出:肾虚寒湿、络脉迟涩;血瘀阻络、气郁痰凝;热毒夹湿、瘀血阻络;气血两虚、络损不荣。四种辨证分型,指导临床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病的主要病机是络脉痹阻,气血流通不畅,因此在治疗要以通字为主,即活血化瘀法,特别是温通化瘀法,是解决本病的关键,但也不能够忽视标本缓急和扶正祛邪的辨症统一关系。如肾虚寒湿、络脉迟涩型的以温肾祛寒,活血通络为主,热毒夹湿、瘀血阻络型的清热解毒通络为主,气血两虚、络损不荣型的以补气活血,和营荣络为主,补气养血,调理肝肾,通阳化气,活血通络,要贯穿始终。总之,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兼顾,以达气血流通,寒散阳气复,瘀去新生,毒清、痛止为治疗本病的关键。
治疗--西药治疗


A.一般疗法
  严禁吸烟,防止受冷、受潮和外伤。患肢适当保暖,但不宜热敷或热疗,以免组织需氧量增加,加重组织缺氧、坏死。勿穿硬质鞋袜,以免影响足部血循环。患肢作Buerger氏运动,以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方法:患者平卧,抬高患肢45~60°,维持2~3分钟;然后患者坐起,两足下垂于床边,维持4~5分钟;再平卧,患肢平放于床上,休息4~5分钟。如此每日3次,每次操作5~10次。疼痛较重者可用消炎痛、索密痛等镇痛药。吗啡、唛啶等药易成瘾,应慎用。
  B.药物疗法 
   常用西药
  1.血管扩张药 应用血管舒张药物,可缓解血管痉挛和促进侧支循环。常用的血管扩张药有:①妥拉苏林(Tolazoline,苄唑淋,priscoline) 每次25~50mg,口服,一日3次;或2~50mg,肌肉注射,每日1~2次。②罂杰碱(papaverine) 30~60mg,每日3~4次,口服或皮下注射。此药有成瘾性,不宜长期使用。③烟酸 50~100mg,口服,每日3次。④硫酸镁 2.5%硫酸镁溶液100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15次为1疗程。间隔2周后可行第2疗程。⑤其它 如酚妥拉明、苯苄胺、苄丙酚胺和丁酚胺等皆可选用。
  2.低分子右旋糖酐 能减少血液稠度,增加红细胞表面负电荷,抗血小板集聚,因而能改善微循环,防止血栓延伸,促进侧支循环形成。每次500ml,每日1~2次,静脉滴注,10~14天为1疗程。间隔7~10天可重复使用。溃疡坏疽继发感染时不宜使用,以免引起炎症扩散。
  3.去纤维蛋白治疗 应用从蛇毒中提取的一种抗凝作用的物质,可以降低纤维蛋白原和血液粘度,用以治疗动静脉血栓获得良好效果。近年,我国先后从东北蛇岛和长白山蝮蛇蛇毒中提纯出“抗栓酶”和“清栓酶”,用来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获得良好效果,且无明显副作用。
   4.前列腺素 具有扩张血管和抑制血小板作用。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取得良好效果。常用给药途径为动脉注射和静脉滴注。国内报道采用前列腺素E1(PGE1100~20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有效率为80.8%。前列腺环素(PGI2)具有更强的扩张血管和抑制血小板作用,但因其半衰期短,性能不稳定,临床应用疗效不肯定。
  5.己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trental)能降低血液粘滞度,增加红细胞变形性,使其能够通过狭窄的血管,从而提高组织灌注量。常用剂量:400mg, 口服,每日3~4次。连续服药1~3月或长期服用。国外报道服药后能减轻静息痛和间歇性跛行,促进溃疡愈合。治疗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有效率达95%。
  6.低分子右旋糖酐(平均分子量2~4万)具有减少血液粘滞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常用剂量: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10~15天为一疗程,间隔7~10天可重复使用。
  7.蝮蛇抗栓酶 从蝮蛇蛇毒提取的具有降低纤维蛋白原和血液粘滞度的物质。近年来,我国先后用从东北蛇岛和长白山蝮蛇蛇毒提纯的抗栓酶和清栓酶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显效率分别达到64%和75.4%。无明显副作用。
  8.激素 激素治疗意见尚不统一。有人认为激素能控制病情发展和缓解患肢疼痛。阪口报道采用强的松龙20mg动脉注射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日和7日内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者,分别占43.5%和26.1%。对不能施行动脉注射者,采用溃疡、坏疽以上部位的健康组织皮下注射,止痛效果优良者也占37%。
  9.二氧化碳 能使血管平滑肌电活动减弱或消失,使血管壁处于松弛状态使血管扩张。动脉内注射二氧化碳能扩张血管、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一般采用95%二氧化碳2ml/kg体重股动脉注射或0.3ml/kg体重肱动脉注射。每周1次,4~8次为1疗程,一般治疗1~2疗程。国内报道疗效优良率为75.7%
  C.物理疗法
  1.超声波 用ZY-1型超声波仪,采用直接和间接接触法,对患肢进行治疗。每日1次,每次30~60分钟,6次后休息1天,24次为1疗程。
  2.肢体负压与正负压交替疗法 肢体负压下,患肢血管能被动扩张,有改善血流和增加侧支循环形成的作用。治疗时将患肢置入密闭舱内,上肢给予-10.6KPa(-80mmHg),下肢予-13.3KPa(-100mmHg)之压力,每次10~15分钟,每日1~2次,10~20次为1疗程。正负压交替由于给予正、负两种压力的组合加压,正压下促进血液回流,负压下促进血液进入肢体,从而可使肢体血流增加,血循环得以改善。一般为-6.7~+13.3KPa(-50~+100mmHg)相互交替,各保持10~15秒,治疗时间30~60分钟,每日1~2次,10~20次为1疗程。
  3.高压氧 在高压氧舱内,通过血氧量的提高,可增加肢体的供氧量,对减轻疼痛和促进伤口愈合有一定疗效。每日一次,每次3~4小时,10次为一疗程。


 
治疗--疼痛对症治疗



(1)止痛药:吗啡、度冷丁等止痛药能有效地缓解患肢疼痛,但易成瘾,应尽量少用。解热镇痛药如索米痛、安乃近、消炎痛等也可试用,但疗效不肯定。
  (2)连续硬膜外阻滞:能缓解患肢疼痛,扩张下肢血管,促进侧支循环建立。适用于严重静息痛的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一般选择第2、3腰椎间隙留置硬膜外导管。间断注入1%利多卡因或0.1%地卡因3~5ml。操作时应严格掌握无菌技术,导管留置时间以2~3天为宜,留置时间过长容易并发硬膜外间隙感染。
  (3)中药麻醉:主要药物为东莨菪碱和洋金花总碱,能使患者安睡,疼痛缓解。其中东莨菪碱尚有扩张周围血管,增加心肌收缩力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能增加患肢血流量。常用剂量:东莨菪碱1~3mg,洋金花总碱2.5~5mg,静脉推注、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每次辅以氯丙嗪12.5~50mg。连续应用3~5天,改为隔日或隔二日一次。一般用药后3~4小时病人自然清醒。必要时可于用药后5小时注射毒扁豆碱0.5mg催醒。
  (4)小腿神经压榨术(Smithwich手术)根据患肢疼痛部位施行小腿下段感觉神经压榨术,能起到良好的止痛效果,70%的患者可得到长期止痛。主要缺点是足部感觉迟钝,常需几个月才能恢复。









此治疗目前在国内.国外属领先技术.
上一篇:
下一篇:脉管炎复查内容有哪些
二维码
世中疑难病 手机:010-51712836 邮箱:cntsyl@sina.com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古城大街51号
Copyright © 2023 世中疑难病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23713号  XML地图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