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治疗
静脉曲张 您的位置:主页 >特色治疗 > 静脉曲张 >
静脉曲张
2023-09-25 0 返回列表
点击查看大图静脉曲张

  采用局部注射,不需开刀,能使曲张处平复如初,其疗效100%,只要曲张的静脉康复,老烂腿随之痊愈。

下肢静脉曲张形成的病因.病理

1.静脉曲张形成的病因有内因.外因和血管受压所形成:

(1)内因:先天性静脉血管壁薄弱.临床多数病人同时常患有痔疮.疝气.扁平足.精索静脉曲张等,且常有家族史.

(2)外因:长期局部静脉压力增高.如长期站立,久而久之,下肢静脉压力增高,静脉先是扩张.继而静脉瓣膜闭合不全,形成扩张迂曲.

(3)压迫性:如盆腔内肿瘤.妊娠子宫等,压迫髂外静脉,称谓继发性下肢静脉曲张.一般当肿瘤切除或分娩后,曲张之静脉可自行消失.

2.下肢静脉曲张的病理:

下肢静脉血逆回流,自然造成血管腔内压力较高.下肢静脉血管瓣膜生理分布在下肢深组静脉多,浅组静脉少,深组静脉位于肌肉之间,可以得到肌肉收缩运动的支持和保护,不易发生瓣膜损坏;而浅组静脉中瓣膜分布少,又得不到外界环境的支持和保护,就易发生瓣膜损坏和血管壁扩张.早期血管壁中层增厚,晚期中层组织变薄.萎缩.血管壁内有的地方增生变厚,有的地方扩张变薄,于是静脉血管呈现不均匀的结节状.同时静脉血管瓣膜萎出现于大隐静脉和大隐静脉主干,继而发展到其分支和交通支,甚至深组静脉,当然临床症状也愈来愈重.

静脉曲张的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中年男性.早期在下肢,尤其在小腿,出现静脉曲张隆起.弯曲.成团状,站立时更明显.病人自觉下肢沉重.酸胀.乏力.隐痛,久站后足部浮肿,晚期由于局部皮肤营养障碍,小腿.踝部皮肤干燥.萎缩.色素沉着.脱皮.发痒, 病程长者小腿下部出现营养不良,如色素沉着,毛发稀少,甚至有溃疡.湿疹,有时出现结节性静脉炎,溃疡久治不愈,称老烂腿.临床大隐静脉曲张比小隐静脉曲张多见.

当深静脉梗阻造成的代偿性和继发性下肢静脉曲张,除上述临床表现外,患肢浮肿更为突出.

静脉曲张的常见合并症:

1.破裂引起大出血.

2.血栓性静脉炎,因静脉扩张弯曲,血流迟缓,容易感染,形成血栓炎症或血栓.

3.营养障碍,而易引起小腿湿疹和慢性溃疡,日久可发生恶变.

静脉曲张的禁忌症:

1.恶性高血压 2.严重心衰 3.糖尿病 4.活动性结核 5.恶性肿瘤 6.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者

诊断--下肢静脉功能检查




  1.大隐静脉瓣膜及大隐静脉与深静脉间交通支瓣膜功能试验(Trendelenburg试验)患者仰卧,患肢抬高,使曲张静脉空虚,在大腿上1/3处扎一根橡皮止血带,阻止大隐静脉血液倒流。然后让患者站立,30秒钟,松解止血带,密切观察大隐静脉曲张的充盈情况:①松解止血带前,大隐静脉萎隐空虚。当松解止血带时,大隐静脉立即自上而下充盈,提示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而大隐静脉与深静脉之间的交通支瓣膜功能正常。②在松解止血带前,大隐静脉已部分充盈曲张,松解止血带后,充盈曲张更为明显,说明大隐静脉瓣膜及其与深静脉间交通支瓣膜均功能不全。③未松解止血带前,大隐静脉即有充盈曲张,而松解止血带后,曲张静脉充盈并未加重,说明大隐静脉与深静脉间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而大隐静脉瓣膜功能正常。
  
   Trendelenburg试验


  2.小隐静脉瓣膜及小隐静脉与深静脉之间交通支瓣膜功能试验除止血带扎于小腿上端外,试验方法与上述试验相同,结果及意义相似。
  3.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试验)患者站立,在患肢大腿上1/3处扎止血带,阻断大隐静脉向心回流,然后嘱患者交替伸屈膝关节10~20次,以促进下肢血液从深静脉系统回流,若曲张的浅静脉明显减轻或消失,表示深静脉通畅;若曲张静脉不减轻,甚至加重,说明深静脉阻塞 。
  (A)病人站立,大腿上1/3扎上止血带;
  (B)交替伸屈膝关节10余次或行走;
  (C)静脉曲张益形明显,小腿胀痛,即为深静脉通畅试验阳性

     图 深静脉通畅试验


  下肢静脉造影有顺行性与逆行性两种造影方法,对诊断与鉴别有重要价值。一般并无必要,当疑有深静脉病变时,往往多应用。顺行造影,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见浅静脉明显扩张,交通支静脉可有扩张及逆流,深静脉正常;逆行造影,可见造影剂逆流通过隐股静脉瓣,并显示大隐静脉近端呈囊状扩张,而股静脉瓣膜无逆流。
上一篇: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
下一篇:
二维码
世中疑难病 手机:010-51712836 邮箱:cntsyl@sina.com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古城大街51号
Copyright © 2023 世中疑难病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23713号  XML地图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