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sort:topname}
学术交流 您的位置:主页 >学术交流 >
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酶学溶核术
2023-09-25 0 返回列表
自Smith于1964年将木瓜凝乳蛋白酶首次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将此技术称为“化学溶核术”(Chemonucleolysis)以来,其临床应用价值一直受到争议。

1968年美国学者Sussman应用胶原酶进行椎间盘组织体外溶解试验证实胶原酶具有专一水解胶原蛋白的特性,椎间盘突出的髓核及纤维环上有胶原蛋白,将胶原酶注入椎间盘内,通过溶解椎间盘的髓核,使椎间盘内压力降低,突出的髓核回纳。

1981年Sussman 首次报道用胶原酶治疗2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并获得成功。随后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得以广泛使用。

在构成椎间盘结构的3种组织(软骨终板、纤维环、髓核)中,以髓核中蛋白多糖的含量最高,达到髓核干重的40–50%。胶原酶的作用底物是胶原蛋白,其在纤维环中则高达50-60%;而在髓核中胶原蛋白只占其干重的15-20%,因此胶原酶溶解纤维环的能力大于溶解髓核,胶原酶不损伤邻近结构,不损伤细胞膜和神经细胞,不破坏其它蛋白质,能在生理酸碱度和正常温度下分解胶原纤维。

胶原酶化学溶溶解术的给药途径有:盘内注射、椎间孔注射、骶管置管注射,均采用局麻,并在电视X-ray控制下穿针至病变间盘,注入600U-1200U单位的胶原酶,其疗效各家报道不一。因为过去的导向技术为X线透视不能清晰地分辩各种软组织结构导致胶原酶的注射部位不确定、疗效大打折扣,并存在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Stevens也认为化学溶核术具有比传统手术缓解疼痛更快的优点,Constantinopol报道在111例行化学溶核术的患者中,54%疗效满意,27%症状无改善,19%疼痛较术前加重。胶原酶化学溶核术最常见的副反应是腰背部麻木,其最严重的并发症是继发于酶误注入蛛网膜下腔内形成的截瘫和死亡。

国内近20年来对化学溶核术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探索,其技术操作方法不够精确、存在盲目性、给药途径多样且不能统一,治疗方法尚需规范化。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在CT导向下穿刺精确性高,单次盘内和突出物联合注射胶原酶,可以客观地观察到酶与底物结合后的影像学变化,治疗腰间盘突出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二维码
世中疑难病 手机:010-51712836 邮箱:cntsyl@sina.com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古城大街51号
Copyright © 2023 世中疑难病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23713号  XML地图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