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乙酰氨基酸在临床很常用,甚至被作为代表药。
让我们来复习一下对乙酰氨基酸:
对乙酰氨基酚来自乙酰苯胺,乙酰苯胺有降低病人体温的作用,1986年合成了非那西丁,接下来又合成了对乙酰氨基酚,并在1893年首次临床应用。目前对乙酰氨基酚已经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
作用机制:尽管其使用时间很长,应用范围广泛,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还不知道其作用位置和缺乏非甾体抗炎作用的的具体机制。最近人们提出中枢作用可能是其解热镇痛的机制。解热作用可能是由于抑制下丘脑的前列腺素合成。镇痛作用尚不十分清楚。大量的生物化学研究认为对乙酰氨基酚抑制中枢的COX2,同时许多学者认为它还可以抑制COX3,COX3与COX2的编码基因相同,但分子特性有较大区别,COX3对对乙酰氨基酚高度敏感。另一种假说认为对乙酰氨基酚通过激活下行性5HT通路调控5HT系统。还有假说认为其作用与NMDA受体或与NO有关。但是这些假说都没有得到证实,具体的机制尚不是分清楚。
临床应用和剂量:临床上对乙酰氨基酚是最有效的镇痛药,目前是非阿片类药物的第一线药物,适应症广泛,耐受性好,甚至可以应用于非阿片类药物禁忌的病人,副作用很小。
应用对乙酰氨基费临床依据充分,儿童应用对乙酰氨基酚也有很多统计数据。近来由于静脉对乙酰氨基酚的使用,使术后镇痛十分容易。静脉应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内的药物浓度,镇痛效果也比非静脉应用效果要好。当病人可以口服时,就可以通过非注射途径给药。
许多疼痛治疗指南如癌痛和关节痛均将对乙酰氨基酚作为一线非阿片类药物。其对偏头痛也有一定效果。
仅有少数数据证实对乙酰氨基酚合用非甾体药物可以提高疗效,而许多研究发现其合用阿片类如吗啡,可乐定、曲马多效果更好。
关于最佳剂量目前还在争论,但是绝大多数指南建议最大剂量为每公斤体重90毫克每天,尤其是短期应用。大多数短期应用的情况下成人每4小时1克,每天最大剂量为6克,长期应用每6小时1克,每天最大剂量4克。
美国FDA明确规定:成人服用,每日最大剂量4克,连续不得超过10天,儿童慎用,每日不得超过2克,连续不得超过2天。
副作用:关于副作用有很多误解,主要是过量的对乙酰氨基酚可以引起严重甚至致命的肝损伤。然而在治疗剂量范围内,副作用很小。该药物的前体乙酰苯胺,非那西丁具有肾毒性,而对乙酰氨基酚则很少出现,许多指南建议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用。心血管毒性很少见,仅少数频繁使用的患者可出现哮喘。血液系统毒性极少见。对乙酰氨基酚可能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的患者发生溶血。
过量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产生肝毒性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常发生于自杀和过量使用控制疼痛。治疗剂量的对乙酰氨基酚是有效的非阿片类镇痛药物,耐受性好,副作用很少见。对轻中度疼痛可以作为一线用药,对于中重度疼痛则是合并用药重要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