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sort:topname}
学术交流 您的位置:主页 >学术交流 >
董氏奇穴疗法
2023-09-25 0 返回列表

师公董景昌先生 常波与恩师杨维杰博士摄于台北市

●董公云:“病非人身素有之物,能得亦能除,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杨师曰:“只有一流的人品,才能成就一流的学问。”

●常波语:“董氏奇穴,永远相信奇迹。”

 

目录

 

 

1.绪论: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3

2.董氏奇穴特效核心奇穴………………………………9

3.董氏奇穴特种针法……………………………………23

4.董氏奇穴针道原理……………………………………26

5.董氏奇穴特效刺血术…………………………………33

6.董氏奇穴临床应用……………………………………35

董氏奇穴疏导促通法治疗痛症………………………………………35

董氏奇穴特效美容针拨术……………………………………………36

董氏奇穴治疗妇科病…………………………………………………36

董氏奇穴治疗疑难病…………………………………………………36

7. 附录:董氏奇穴系列培训班…………………………44

8. 后记……………………………………………………45

一、绪论: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

孔子云 : 礼失求诸野。

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 : 两千年的岁月沧桑 , 传统针灸有许多精华的东西湮没佚散了 , 但是在民间 , 中国针灸之真传命脉却延绵不 , 一脉相承 , 生生不息。

月印万川,风流千古。面对董氏先祖的大智慧 , 我的心灵一次次被强烈震撼……

1、历 史 渊 源

董氏奇穴,乃董门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学,历来口授心传,不著文字,不传外姓,其独门之秘穴心法,对外隐而不发,秘而不宣,几成千古疑案,素有“江湖秘术”之称。

董公景昌先生,祖籍山东省平度县。其父董森公,身怀绝技,以针术名噪乡里。董公幼承庭训,绍衍祖学,18岁即独立行医,曾在青岛悬壶数载,一时名声鹊起。1949年,董公举家迁往台湾。数十年来,董公临诊40万人次,活人无数。其医术日见精湛,造诣更为深厚。董门独派针灸绝学,在其手中运用如神,功至臻境。197l年,董公以奇穴针灸治愈高棉总统龙诺之半身不遂,其针术之神奇震撼台湾,时人盛誉其为当代针圣。为弘扬董门绝学,董公摒弃门户之见,打破先祖不传外姓之陈规,开门授徒,并取其祖学之精华,于1973年辑成《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在台湾出版。至此,董氏祖传数十代之绝学秘技流传于世。

董公嫡传入室弟子杨维杰先生,祖籍山东省高密县,家学渊源,自幼学习医药、伤科、针灸,后师从董公潜心研究董氏独门奇穴针法。因杨氏天资聪颖,用功精专,为人厚道,深得董公期许,遂将家传绝学倾囊相授。杨氏克绍箕裘,尽得真传,28岁即出版第一部由张大千先生亲笔题名的著作《针灸经纬》,以后陆续推出《针灸经穴学》、《针灸五输穴发挥》。尤可称道者,杨著《董氏奇穴针灸学》,乃董公原著之后第一部深入阐释董氏奇穴针灸心法的巨著,在台湾、日本、韩国、东南亚、欧洲及美国针灸界产生极大影响。

杨氏临证数十载,潜心于董门绝学的研究之中,苦心孤诣,兀兀穷年,将董氏奇穴针灸发扬光大,形成蔚为大观之董杨大成针灸体系。1997岁末,笔者从青岛千里迢迢慕名前往台湾,拜谒董氏嫡传弟子、美国针灸学会学术组长、台湾中医针灸界泰斗----杨维杰先生为师,学习董氏奇穴针灸心法。承蒙恩师不弃,拜在杨师门下,并有幸登堂入室,成为董氏奇穴大陆再传入室弟子。经过恩师的悉心传授,结合个人的临床实践,思考体悟,笔者对董氏奇穴的精髓内核有了较探刻的认识。受恩师的委托,为了实现董公生前的遗愿一一让董氏奇穴重回故乡,再现光芒,笔者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窗口,于2001年面向全国推广董氏奇穴,受到业界同道的欢迎。

2 、学术特色

应该说,董氏奇穴是传统中医这块土壤中长出的一朵奇葩,与十四经穴相映成趣,其理论渊源与《内经》一脉相承。因其源于民间,集数十代人智慧之大成,所以临床应用更重实效性,因此在取穴、针法、诊法、理论及治疗方面又有其独到之处,可与传统针灸相互印证。现择其要者举述如下:

2.1取穴规律

董氏奇穴号称740穴,真正公开的尚不足200穴。分布在手指(一一部位)、手掌(二二部位)、前臂(三三部位)、上臂(四四部位)、足趾 (五五部位)、足背(六六部位)、小腿(七七部位)、大腿(八八部位)、双耳 (九九部位) 、头面 (十十部位)以及前胸、后背等12个部位,脉络清晰,有章可循。

(1) 贴骨分布: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讲究贴骨进针。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讲究贴骨针刺,针感强,疗效显著。如妇科、还巢二穴贴骨进针,治疗久年不孕有特效;灵骨、大白治疗偏瘫及坐骨神经痛,贴骨缘进针。董氏奇穴在治疗久病,重病及病位在骨的疾患时.多贴骨取穴。

(2) 穴位组合:董氏奇穴多以组合穴应用。如胸腹及后背穴位,均以组合穴出现,多用刺血针法,取穴灵活,安全有效。再如驷马穴、上三黄,下三皇、外三关等,均为三穴并列,跨越身体某一区段,此乃董氏奇穴一大特色,尤其在治疗脏腑病变时,多在大腿部取组合穴施治,其临床效应之快捷,非传统经穴可比。如通关、通山、通天三穴组合称为三通穴,治疗心脏疾患以及各种心血管系统疾病均有特效。

(3) 命名朴素:董氏奇穴之命名,朴素直观,容易掌握。如正筋、正会、肩中(以部位命名);木火、水金、土昌(以五行命名); 明黄、天黄、肺心(以五脏命名); 妇科、眼黄、肝门(以主治命名)。 (4)正经奇穴:董公历来提倡董氏奇穴乃正经奇穴,正因为对十四经穴有深入的研究,才会独创数百奇穴,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有很深的渊源。杨师在十四经穴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尤其是对五输穴的应用发挥,更是出神入化,妙趣横生。恩师常常告诫:要想精于董氏奇穴,必须读通《灵枢》,董氏门生不可不知。”董氏奇穴看似繁杂,却有其内在规律可遵循,易于掌握。杨师常说:“真正悟透了董氏奇穴之精神,常用奇穴二、三十个足矣。”

2.2 针法特色

董氏针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与十四正经传统针法迥然不同。董氏特种针法有四种:倒马针法、动气针法、牵引针法、不定穴针法

所谓“倒马针法” ,即采用两针或三针并列的方式,加强疗效的一种特殊针法。两针并用为小倒马针,三针并用为大倒马针。具体操作可依序扎针,均以得气为度。董氏奇穴有很多穴本身即是组合穴,需要倒马应用。每穴均以得气为要。十四经穴亦可应用倒马针,如内关、间使同时取穴。倒马针法的应用.是董氏奇穴的独创,临床治疗各种痛症及脏腑病变,疗效非凡。

所谓“动气针法” ,即动引其气之义,即在某个特定穴位进针得气后,边捻针边令患者活动患处的方法,病痛往往可立即减轻,表示针穴与患处之气相互通应,起到疏导与平衡作用,停止捻针后,视情况留针或出针。如果病程短,治疗放果好,可立即出针;若病程较久,则宜留针,其间必须捻针数次以行气,同时令病人不断活动患处以引气。如果病在胸腹部或在脏腑,或属气郁、神志病变,则可同时配合按摩胸腹,亦可令患者作自然的深呼吸,或用意念引导,使针穴与患处之气相引。动气针法适用于肢体病变、脏腑疾患及各种神经、精神疾病。

所谓“牵引针法”,即先以健侧远端取穴为治疗针,再于患侧远端取相关穴位作牵引针,然后两端同时捻针,交互感应,遥遥相引,这样患处必在两穴之间,再配以动气针法,通而调之,往住立见奇效。如治疗膀胱经型的坐骨神经痛,先取健侧手上的灵骨、大白二穴为主治穴,再于患侧远端取膀胱经之束骨穴作牵引针。牵引针法真正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倒马、动气、牵引针法,其术简单,其理深奥,看似至简至易,实乃形神合一之上乘针法,能最大限度、最快速地激发人体内在潜能,集中定向冲击病灶,使诸多疑难杂症、顽症痼疾奇迹般速愈。

不定穴针法又体现了董氏针法的灵活性,乃董公高深绝学之一。不论病有多重,只要有病,就必有其治法。董公常云:“病非人身素有之物,能得亦能除,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此针法讲究治病无定穴,取穴无定处,注重疾病的外在感应 (知象则理在其中),正所谓“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董公遇到疑难杂症,必凝神入定片刻,待心境澄明而迅即查明其显示穴位下针,往往针到病除,立见奇效。

最为精妙处,乃董氏刺血针法。古法针灸,最重刺络放血。董公秉承数十代之祖传绝技,又广泛涉猎各家活血化瘀文献,厚积薄发,独出机杼,将董氏刺血针法运用得出神入化,时人盛誉“董氏刺血针法独步世界专治大病”。杨师当年随侍董公左右,尽得董氏刺血真传,又遍访中国刺血名医,使刺血针法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进一步发挥。

董氏奇穴针灸有独具特色的“络病理论” ,认为“久病必瘀”、“怪病必瘀”、 “重病必瘀”、“痛症必瘀”、“难病必瘀”。凡病经数次针治,未见病情改善,这时董公认为必有瘀血阻滞气机,当在相关区域寻找瘀络,刺络放血,使恶血邪气尽出,立起沉疴痼疾。

董氏刺血针法之作用:决凝开滞、涤痰瘀、泻热活血、排毒利湿。杨师有云:“一分瘀血,存一分生机”

董氏刺血针法之特点:(1) 刺血以远处施针为主,甚合“泻络远针”之古义。(2)刺血部位遍及全身,划分许多特效刺血区,如心肺区、肝胆区、肾区等等。(3)治疗范围广泛,特效速效,简单安全。

一言以蔽之,董调的治疗原则氏针法将毫针与三棱针完美结合,达到了“气至病所”和“邪有出路”两层目的,真正体现了身心合一、形神双调

2.3 诊法特色

正确的诊断及对穴性的了解,是应用董氏奇穴的关键所在。董公诊病,首看掌诊,次看面诊。董氏掌诊秘诀乃董门弟子习用的独门诊法,此中真诀需经口授心传,方可了然于胸。

经云:“望而知之谓之神”。董氏掌诊尤有奥妙之处:其诊断结果(如肝虚、心弱、肺机能不够之坐骨神经痛,肾病引起之腰痛等),并非仅指所患何病,用于定位诊断,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病机辨证,按照人体肝、心、脾、肺、肾五大系统,依据掌诊分区的形色异常,将其辨证结果归类 (即脏腑辨证),然后据此选穴施治,此乃最为关键处。如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特效穴有数个,若患者掌上肺区出现气色反应,即可诊为肺虚,而灵骨、大白又有肺经通过,故针此

二穴必有显效;若掌诊肾区形色反应异常,则当取中白、下白(属肾经)二穴。依法取穴,疗效显著。

2.4 临床治疗理论基础

师公所著董氏奇穴之祖本,仅仅讲述了数百奇穴的分布及主治,诸多内容

尚未公开。杨师根据董公所传,结合自己多年的临证参悟,构筑了董氏奇穴完整而独特的理论体系。本文限于篇幅,仅取其理论精华之一二,为学者由此切入,触类旁通,便可准确把握董氏心法之脉络,诚如古人云:“天地玄机,之叶动风摇间耳。”

(1) 全息通应:董氏奇穴针灸,属于多层次的全息针灸学,认为整体中任何一个独立部分,都缩影着整体的信息。诸多特效奇穴的创立,均与此原理有关。董氏奇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全息通应的全景图,其最常用的9种全息对应关系,可以囊括当前出现的许多全息针灸疗法,临证应用,变化无穷。例如位于口唇边的水金、水通二穴,正当面部全息倒像之肺及气管所在处,其全息正像则为下焦之肾脏所在,故以“金”“水”命名,补气益肾作用极强,治疗久病肾不纳气之哮喘尤有特效。

(2) 同气相求:杨师又称之为“体应",是董氏奇穴在治疗方面最有针对性的发挥与创造。体应之要点为: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肉治肉,以脉治脉,以皮治皮。如治疗各种骨刺,常用削骨针(四花副穴及其下2.5寸之倒马针),必须贴骨扎针方有特效;又如某股骨头坏死患者,行置换术后,自觉大腿外侧体表有异常冷感2年,局部针刺2个月未愈,因其病位在皮部,证属血瘀,故在其同侧小腿肝胆区,取其皮部之瘀络刺血,一次而愈。

(3) 脏腑别通:该理论《内经》未见,首见于《医学入门》,但其源流则不甚了了。杨师发前人所未发,认为由六经开阖枢理论推衍而来,并在肺与膀胱通、脾与小肠通、心与胆通、肾与三焦通、肝与大肠通之后,又补充了心包与胃通。

脏腑别通,实乃脏腑气化相通。此一原理在董氏奇穴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如重子、重仙在肺经上,主治膀胱经之背痛 ;中白、下白在三焦经上,补肾作用极佳 ;木穴在大肠经上,治肝火旺极具特效 ;火包穴在胃经上,透过胃与心包通,治心绞痛特效。

(4) 络病理论:该理论源于《内经》,昌明于叶天士,董公又有更深入而精彩的发挥,其刺血针法,即以络病理论为依据。经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初病气结在经,经主气 ;久病血伤入络,络主血。任何顽症痼疾由气滞、血瘀到痰凝、毒聚的病理过程,均以瘀血为机转。董公以毫针通经调气,以三棱针刺络活血,气通血活,何患疾之不除?可以这样说,董氏独门刺血针法,使一些看似复杂的疑难重症迎刃而解,涣然冰释。

另外,董氏针灸心法中,对象理论、三焦气化理论、脾胃学说均有独到的发挥,他如一经治多经、一穴多穴用、互引互治、夹穴多治等,也为董氏奇穴的临床应用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3 治疗特色

董氏奇穴针灸取穴少,见效快,治疗范围广,对各种痛症(包括各类骨质增生、颈肩背腰膝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头痛、三叉神经痛、不明原因的胸闷胸痛等)、偏瘫、面瘫、鼻炎、哮喘、胆囊炎、慢性胰腺炎、结肠炎、耳鸣、神经性耳聋、带状疱疹、丹毒、妇科病(乳腺增生、不孕症、月经失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失眠、抑郁症、黄褐斑、多种皮肤病以及各种疑难怪病等,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疗效。如重子穴治久年背痛立竿见影,十四经穴无出其右者;又如肾关穴治尿频 ;木穴治鹅掌风; 妇科穴治不孕症;驷马穴治过敏性鼻炎及多种皮肤病;削骨针及上三黄治各种骨刺;通关、通山、通天配合刺血针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下三皇治糖尿病;制污穴治久年恶疮不收口;叉三穴配足三重治暴聋;侧三里、侧下三里治三叉神经痛均有特效,屡验不爽,不一而足。

运用董氏奇穴有两层境界:一曰执持,掌握一些特效的招式,形成一系列疑难专科病的规范化治疗方案。董氏先祖为我们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卓有成效的治疗经验,必须首先掌握。二曰:圆活,循董氏奇穴心法脉络,参透针道原理,把握一身阴阳,形成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的整体思维模式,这样,才能在面对复杂的临床问题时,游刃有余,从容不迫,找到最佳治疗对策。

可以说,董氏奇穴将中国传统针灸之精粹发挥到极致,学者须沉潜入微,真积力久,反复实践,方可慧然独悟。

 

回首1998214日在台北市拜师宴上,杨维杰先生语重心长的教诲 , 忆及19998月随恩师去西藏义诊时的彻夜长谈 , 常波每每感念不已

董氏奇穴, 中国大陆土生土长的民间绝技, 流传海外半个世纪了, 面向全国公开传授董氏奇穴针灸, 是为了实现董公生前的遗愿—让董氏奇穴重回故乡, 再现光芒。常波不敏, 注定以毕生精力投身于此。

二、董氏奇穴特效核心奇穴

本篇精选董师公及杨老师最常用特效奇穴三十余个,条分缕析,深入阐释。这是董氏奇穴最精华最核心的部分。杨老师曾云:“真正悟透了董氏奇穴之精神,常用奇穴二、三十个足矣。”讲义中提到的奇穴均按董公原文,以“部位”、“解剖”、“主治”、“取穴”、“手术”来论述,文字有欠精确处,以讲课内容为准,特别提出:此处之“解剖”,非现代医学意义上的解剖,与董门秘传掌诊真诀有关,讲课中会略有提及,点到即止。临床发挥部分,乃本篇精彩内容,请做好笔记。

【木穴】

部位:在掌面食指之内侧。计有两穴点。

解剖: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肝神经。

主治:肝火旺、脾气躁。

取穴:当掌面食指之内侧,距中央线二分之直线上,上穴距第二节横纹三分三,下穴距第二节横纹六分六,共二穴。

手术:针深二分至三分。

【还巢穴】

部位:在无名指中节外侧(靠近小指之侧)正中央。

解剖:肝副神经、肾副神经。

主治:子宫痛、子宫瘤、子宫炎、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输卵管不通、子宫不正、小便过多、阴门发肿、安胎。

取穴:当无名指外侧正中央点是穴。

手术:五分针,针二至三分。

【木火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

部位:在中指背第三节横纹中央。

解剖:正中神经、心脏及肝分支神经。

主治:半身不遂(此穴曾用于治疗高棉国总统朗诺元帅半身不遂,奇效。)

取穴:当中指背第三节横纹中央点是穴。

手术:皮下针向小指方向横刺。

注意:第一次限用5分钟,5日后限用3分钟,又5日后限用1分钟。时间及次数均不可多用。

【妇科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

部位:在大指第一节之外侧。

解剖:桡神经、正中神经、子宫神经。

主治:子宫炎、子宫痛(急、慢性均可)、子宫肌瘤、小腹胀、妇人久年不孕、月经不调、痛经、月经过多或过少。

取穴:当大指背第一节之中央线外开三分,距前横纹三分之一处一穴,距该横纹三分之二处一穴,共二穴。

手术:贴于骨旁下针,针深二分至三分,一次两针齐下,谓之倒马针。

【制污穴】

部位:在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上。

解剖:桡神经浅支。

主治:久年恶疮、恶瘤开刀后刀口流水不止,不结口。

取穴:当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上。

手术:以三棱针刺出黑血当时见效。

【重子穴】

部位:虎口下约一寸,即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

解剖:有桡骨神经之分布与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

主治:背痛、肺炎(有特效)、感冒、咳嗽、气喘(小孩最有效)。

取穴:手心向上,在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虎口下约一寸处是穴位。

【重仙穴】

部位:在大指骨与食指骨夹缝间,离虎口两寸、与手背灵骨穴正对相通。

解剖:有桡骨神经之分布及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心细分支神经。

主治:背痛、肺炎、退烧、心跳、膝盖痛。

取穴:当大指骨与食指骨之间,距虎口两寸处是穴。

手术:一寸半针,针深一寸,一般针一针(重子)即可,二针齐针成倒马针,效果更佳。

【大白穴】

部位:在手背面,大指与食指叉骨间陷中,即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中间之凹处。

解剖:有桡骨动脉、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小儿气喘、发高烧(特效)、坐骨神经痛。

取穴:拳手取穴(拇指弯曲抵食指第一节握拳),当虎口底外开五分处取之。

手术:用一寸半针,针五分至一寸深,治坐骨神经痛;用三棱针治小儿气喘、发高烧及急性肺炎(特效)。

【灵骨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

部位:在手背拇指与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结合处,与重仙穴相通。

解剖:第一手背侧骨间筋,有桡骨动脉、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肺机能不够之坐骨神经痛、腰痛、脚痛、半面神经麻痹、半身不遂、骨骼胀大、妇女经脉不调、经闭、难产、背痛、耳鸣、耳聋、偏头痛、经痛、肠痛、头昏脑胀。

取穴:拳手取穴,在拇指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结合处,距大白穴一寸二分,与重仙穴相通。

手术:用一寸五分至二寸针,针深可透过重仙穴(过量针)。

【中白穴】(又名鬼门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

部位:在手背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连接处五分。

解剖:肾分支神经。

主治:肾脏病之腰痛、酸痛、背痛、头晕、眼散光、疲劳、坐骨神经痛、足外踝痛、四肢浮肿。

取穴:拳手取穴,在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连处五分是穴。

手术:针三分至五分。

【下白穴】

部位:在手背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连处一寸五分。

解剖:肾肝分支交错神经,心脾神经。

主治:牙齿酸、肝微痛,以及中白穴主治各症。

取穴:拳手取穴,当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一寸五分(即中白穴后一寸)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一寸半。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腕顺一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

部位: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二寸五分。

解剖:此处为小指外转筋,有腕骨背侧动脉,尺骨神经,肾分支神经。

主治:肾亏之头痛、眼花、坐骨神经痛、疲劳、肾脏炎、四肢骨肿、重性腰两边痛、背痛。(女人用之效更大,两手不宜同时用)

取穴:在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二寸五分是穴。

手术:针一寸至一寸半。

【腕顺二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

部位:手指掌骨外侧,距腕横纹一寸五分。

解剖:此处为小指外转筋,有腕骨背侧动脉,尺骨神经,肾分支神经。

主治:鼻出血以及腕顺一穴主治各症。

取穴:当小指掌骨外侧,距手横纹一寸五分是穴,意即在腕顺一穴后一寸之处。

手术:针深一寸至一寸半。

【心门穴】

部位:在尺骨鹰嘴突起之上端,去肘一寸五分陷中。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心脏炎、心跳胸闷、呕吐、干霍乱。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下尺骨内侧陷处,距肘尖一寸五分是穴。

运用:禁忌双手用穴。

【肩中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

部位:当后臂肱骨之外侧,去肩骨缝二寸五分。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膝盖痛(特效针)、皮肤病(颈项皮肤病有特效)、小儿麻痹症、半身不遂、心跳、血管硬化、鼻出血、肩痛。

取穴:手臂下垂,自肩骨向下二寸半中央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木妇穴】

部位:在足第二趾中节正中央外开三分。

解剖:心之副神经。

主治:妇科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经痛、子宫炎、输卵管不通。

取穴:当第二趾第二节正中央向外开三分是穴。

手术:针深二分至四分,贴趾骨下针(用细毫针,粗针痛苦)。

【火硬穴】

部位:在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之间,距足跖骨与趾骨关节五分。

解剖:心脏支神经。

主治:心悸、头晕、胎衣不下、骨骼胀大、下颏痛(张口不灵)、强心(昏迷状态时使用)、子宫炎、子宫瘤。

取穴:当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之间,距跖骨与趾骨关节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注意:孕妇禁针,禁灸。

【火主穴】

部位:在火硬穴上一寸。

解剖:心脏支神经。主治:骨骼胀大、心脏病而引起之头痛、肝病、难产、胃病、神经衰弱、心脏麻痹、手脚痛、子宫炎、子宫瘤。

取穴:当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连接部之直前陷中取之,即距火硬穴后一寸处取之。

手术:针深五分至寸半。

注意:禁灸,孕妇禁针。

【门金穴】

部位:在第二跖骨与第三 骨连接部之直前陷中。

主治:肠炎、胃炎、腹部发胀及腹痛、盲肠炎。

取穴:当第二跖骨与第三 骨连接部之直前陷凹中,与火主穴并列。

手术:针深一寸至寸半。

注意:禁双脚同时取穴。

【木斗穴】

部位:在第三跖骨与第四跖骨之间,距跖骨与趾骨关节五分。

主治:脾肿大(硬块)消化不良、肝病、疲劳、胆病、小儿麻痹。

取穴:当第三跖骨与第四跖骨之间,距跖骨与趾骨关节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木留穴】

部位:在第三跖骨与第四跖骨连接部之直前陷凹中,跖骨与趾骨关节后一寸五分。

解剖:(神经)足背侧神经。

主治:白血球症、脾肿大、消化不良、肝病、疲劳、胆病、小儿麻痹。

取穴:当第三跖骨与第四跖骨连接之直前陷凹中,距木斗穴后一寸处是穴。

【正筋穴】

部位:在足后跟筋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

解剖:脊椎骨总神经、脑之总神经。

主治:脊椎骨闪痛、腰脊椎痛、颈项筋痛及扭转不灵、脑骨胀大、脑积水。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以内。

注意:针深五分至八分(针透过筋效力尤佳),体壮可坐姿扎,体弱者应侧卧扎。

【正宗穴】

部位:在正筋穴上二寸处。

解剖:脊椎骨总神经、脑之总神经。

主治:脊椎骨闪痛、腰脊椎痛、颈项筋痛及扭转不灵、脑骨胀大、脑积水。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距正筋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八分(针透过筋效力尤佳),体壮可坐姿扎,体弱者应侧卧扎。

运用:正筋、正宗两穴相配用针。

【正士穴】

部位:在正宗穴上二寸处。

解剖:肺之分支神经、脊椎骨总神经

主治:肩背痛、腰痛、坐骨神经痛。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正宗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一重穴】

部位:在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横开一寸。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甲状腺肿大(心脏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歪眼斜(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痞块、肝病、脑瘤、脑膜炎。

取穴:当外踝尖直上三寸,向前横开一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说明:一重穴位置在悬钟穴向前,即阳明经方向横开一寸处。

【二重穴】

部位:在一重穴上二寸。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甲状腺肿大(心脏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歪眼斜(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痞块、肝病、脑瘤、脑膜炎。

取穴:当一重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三重穴】

部位:在二重穴直上二寸。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甲状腺肿大(心脏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歪眼斜(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痞块、肝病、脑瘤、脑膜炎。

取穴:当二重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运用:一重、二重、三重穴同下针(即所谓倒马针),为治上述各症之特效针。

【四花上穴】

部位:在膝眼下三寸,胫骨外廉。

解剖:心支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哮喘、牙痛、心跳、口内生瘤、头晕、心脏病、转筋霍乱。

取穴:当外膝眼之下方三寸,在前胫骨肌与长总趾伸肌起始部之间陷中是穴。

手术:针深二寸至三寸,针深二寸治哮喘,针深三寸治心脏病。

运用:四花上穴配搏球穴治转筋霍乱,此时四花上穴须针深三寸。

【四花中穴】

部位:四花上穴直下四寸五分。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肺之支神经、六腑之副神经。

主治:哮喘、眼球病、心脏病、心脏血管硬化、心两侧痛、心闷难过、坐卧不安、急性胃痛。消骨头之肿胀。

取穴:当四花上穴直下四寸五分。

手术:三棱针出血治心脏血管硬化、急性胃痛、肠炎、胸部发闷、肋膜炎。用毫针针深二寸至三寸治哮喘、眼球病。

【天皇副穴】(肾关)

部位:在天皇穴直下一寸五分。

解剖:六腑神经。

主治:胃酸过多、倒食症、眼球歪斜、散光、贫血、癫痫病、神经病、眉棱骨痛、鼻骨痛、头晕。

取穴:当天皇穴直下一寸半,胫骨之内侧。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运用:治胃酸过多,倒食症为天皇穴之配针。

【地黄穴】

部位:在胫骨之内侧,距内踝骨七寸。

解剖:肾之神经。

主治:肾脏炎、四肢浮肿、糖尿病、淋病、阳痿、早泄、遗精、滑精、梦遗、蛋白尿、小便出血、子宫瘤、月经不调、肾亏之腰痛。

取穴:当胫骨之内侧后缘,距内踝上七寸处是穴。

手术:针与脚成四十五度扎入,针深一寸至一寸八分。

【人皇穴】

部位:在胫骨之内侧后缘,距内踝上三寸。

主治:淋病、阳痿、早泄、遗精、滑精、腰脊椎骨痛、脖子痛、头晕、手麻、糖尿病、小便出血、肾脏炎、肾亏之腰痛。。

取穴:当胫骨之内侧后缘,距内踝上三寸处是穴。

注意:孕妇禁针。

【侧三里穴】

部位:在四花上穴向外横开一寸五分。

解剖:肺之分支神经、牙神经。

主治:牙痛、面部麻痹。

取穴:当胫骨前缘,即四花上穴向外横开一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侧下三里穴】

部位:在侧三里穴直下二寸。

解剖:肺之分支神经、牙神经。

主治:牙痛、面部麻痹。

取穴:当腓骨前缘,即侧三里穴直下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侧三里穴与侧下三里穴同时取用,但单足取穴:治左取右穴;治右取左穴。

【外三关穴】

部位:在外踝尖与膝盖外侧高骨之直线上。

解剖:肺之神经。

主治:扁桃腺炎、喉炎、腮腺炎、肩臂痛,各种瘤。

取穴:当外踝尖与膝盖外侧高骨连线之中点一穴,中点与该高骨之中点又一穴,中点与外踝之中点又一穴。共三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一寸半。

【通关穴】

部位:在大腿正中线之股骨上距膝盖横纹上五寸。

解剖:心之总神经。主治:心脏病、心包络(心口)痛、心两侧痛、风湿性心脏病、头晕、眼花、心 跳、胃病、四肢痛、脑贫血。

取穴:当大腿正中线之股骨上,距膝盖横纹上五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通山穴】

部位:在通关穴直上二寸。

解剖:心之总神经。主治:心脏病、心包络(心口)痛、心两侧痛、风湿性心脏病、头晕、眼花、心跳、胃病、四肢痛、脑贫血。

取穴:当大腿正中线之股骨上,距通关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八分。

【通天穴】

部位:在通关穴直上四寸。

解剖:心之总神经。主治:心脏病、心包络(心口)痛、心两侧痛、风湿性心脏病、头晕、眼花、心跳、胃病、四肢痛、脑贫血。

取穴:当大腿正中线之股骨上,距通关穴直上四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注意:通关、通山、通天三穴不能双足六穴同时下针,仅能各取一穴至二穴下针,高血压者双足只许各取一穴。

【明黄穴】

部位:在大腿内侧之正中央。

解剖:肝之总神经、心之总神经、心脏之动脉、表层属肾之副神经,中层属肝之神经,深层属心之神经。

主治:肝硬化、肝炎、骨骼胀大、脊椎长芽骨(脊椎骨膜炎)、疲劳、腰酸、眼昏、眼痛、肝痛、消化不良、白血球症(特效)。

取穴:当大腿内侧之中央点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半至二寸半。

【天黄穴】

部位:在明黄穴上三寸。

解剖:肝之总神经、心之总神经、心脏之动脉、表层属肾之副神经,中层属肝之神经,深层属心之神经。

主治:肝硬化、肝炎、骨骼胀大、脊椎长芽骨(脊椎骨膜炎)、疲劳、腰酸、眼昏、眼痛、肝痛、消化不良、白血球症(特效)。

取穴:当明黄穴直上三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五分至二寸五分。

【其黄穴】

部位:在明黄穴直下三寸。

解剖:胆总神经、心之支神经、肝之分支神经。

主治:黄胆病及明黄穴主治各症。

取穴:当明黄穴直下三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五分至二寸。

运用:天黄、明黄、其黄三穴同时取穴下针主治肝炎、肝硬化、骨骼胀大等各症,脾硬化、舌疮。

【驷马中穴】

部位:直立、两手下垂,中指尖所至之处向前横开三寸。

解剖:肺之总神经、肝之分支神经。

主治:肋痛、背痛、肺机能不够之坐骨神经痛及腰痛、肺弱、肺病、胸部被打击后而引起之胸背痛、肋膜炎、鼻炎、耳聋、耳 鸣、耳炎、面部神经麻痹、眼发红、哮喘、乳房疼特效、半身不遂、牛皮癣、皮肤病。治下肢扭伤。

取穴:直立、两手下垂,中指尖所至之处向前横开三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八分至二寸五分。

【驷马上穴】

部位:在驷马中穴直上二寸。

解剖:肺之总神经、肝之分支神经。

主治:肋痛、背痛、坐骨神经痛及腰痛、肺弱、肺病、胸部被打击后而引起之胸背痛、肋膜炎、鼻炎、耳聋、耳鸣、耳炎、面部神经麻痹、眼发红、哮喘、乳房疼特效、半身不遂、牛皮癣、皮肤病。治下肢扭伤。

取穴:当驷马中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八分至二寸五分。

【驷马下穴】

部位:在驷马中穴直下二寸处是穴。

解剖:肺之总神经、肝之分支神经。

主治:肋痛、背痛、坐骨神经痛及腰痛、肺弱、肺病、胸部被打击后而引起之胸背痛、肋膜炎、鼻炎、耳聋、耳鸣、耳炎、面部神经麻痹、眼发红、哮喘、乳房疼、半身不遂、牛皮癣、皮肤病。治下肢扭伤。

手术:针深八分至二寸五分。

运用:治肋痛、背痛、坐骨神经痛单取上、中、下三穴,其余各症两脚六针同时取之。

【中九里穴】

部位:大腿外侧中央线之中点。

解剖:肺之区支神经、四肢弹力神经。

主治:背痛、腰痛、腰脊椎骨痛、半身不遂、神经麻痹、脖颈痛、头晕、眼胀、手麻、臂麻、腿痛、神经无力。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手术:针深五分至八分。

【正会穴】

部位:在头顶之正中央。

解剖:脑之总神经。

主治:四肢颤抖、各种风症、身体虚弱、小儿惊风、眼斜嘴歪、半身不遂、神经失灵、中风不语。

取穴:正坐,以细绳竖放头顶中行,前垂鼻尖,后垂颈骨正中,另以一绳横放头顶,左右各垂耳尖,此绳在头顶之交叉点是穴。

手术:针深一分至三分。

【水通穴】

部位:在嘴角之下四分。

解剖:肾神经。

主治:风湿病、肾虚引起的疲劳、头晕、眼花、肾虚、肾亏、腰痛、闪腰、岔气。

取穴:当嘴角之下四分处是穴。

手术:针由内向外斜扎,针深一分至五分。

【水金穴】

部位:在水通穴向里平开五分。

解剖:肾神经。

主治:风湿病、肾虚引起的疲劳、头晕、眼花、肾亏、腰痛、闪腰、岔气。

取穴:从水通穴向里平开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由内向外斜扎,针深一分至五分。

运用:水通、水金两穴均主治肾病,取穴下针时应就发青处针之。

【三金穴】

部位:包括金斗、金吉、金陵三穴。

解剖:心、肝交叉神经。

主治:膝盖痛。

取穴:第三、四、五胸椎旁开三寸。

手术:用三棱针出血。左通取左穴;右痛取右穴;两脚痛则双边取穴。

【精枝穴】

部位:包括金精、金枝两穴。

解剖:肺肾交叉神经。

主治:小腿发胀、小腿痛。

取穴:第二、三胸椎旁开六寸。

手术:用三棱针出血。

【金林穴】

部位:包括金神、木原、木太三穴。

解剖:肺总神经、右属肝肾交叉神经、左属脾肾交叉神经。

主治:坐骨神经痛。

取穴:第四、五、六胸椎旁开六寸。

手术:用三棱针出血。

【冲霄穴】

部位:包括第二十椎下之妙巢穴二十一椎下之上对穴及上对穴下一寸之上高穴,共三穴。

解剖:小脑神经。

主治:小脑痛、小脑发胀、项骨正中胀痛。

手术:三棱针刺出血。

、董氏奇穴特种针法

董氏奇穴针灸临证,尤重整体观念,任何疾病的治疗,均主张整体着眼,局部着手。打个比方,董氏奇穴调理脏腑相当于“源头蓄水”,动气针法及归宗针法以毫针通经调气相当于“开渠引流”,刺血针法相当于“清淤泄浊”,牵引针法相当于“定向灌注”. 特别讲究在治疗的每一个环节下足功夫:最特效的穴位、形神兼调的针法、最佳的治疗时机,以期最大限度、最快速地激发调动整体的潜能,最定向最集中地冲击病灶,消除局部的疾患。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切实可行的方法应对,可操作性强。

董氏针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与十四正经传统针法迥然不同。本班介绍董氏奇穴最常用的三种针法:倒马针法、动气针法、牵引针法。

倒马、动气、牵引针法,其术简单,其理深奥,看似至简至易,实乃形神合一之上乘针法,能最大限度、最快速度地激发人体内在潜能,集中定向冲击病灶,使诸多疑难杂症、顽症痼疾奇迹般速愈。

董氏针法操作非常简单,仅用“正刺”、“斜刺”、“浅刺”、“皮下刺”,以及“上转”、“下转”、“留针”等方法,没有那些复杂的操作术式,甚至不去刻意追求补泻手法的操作,而讲究以特殊的针法,激发内在潜能,使补泻过程在无形之中完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董氏针法称得上是至简至易、返朴归真的自然针法,身心并调、形神合一的上乘针法。

(一) 倒马针法

采用两针或三针并列之方式,加强疗效的一种特殊针法。董氏奇穴有很多本身即是组穴,需要倒马应用。如驷马上穴、中穴、下穴倒马针,正筋、正宗倒马针。十四经穴亦可运用倒马针,如内关、间使同时取穴。倒马针法的应用,是董氏奇穴的独创,临床疗效非凡。

(二) 动气针法

在某个特定穴道进针得气后,边捻针边令患者活动患处,病痛便可立即减轻,表示针穴与患处之气相互通应,达到疏导与平衡作用,……可停止捻针,视情况留针或出针。如果病程短,治疗效果好,即可出针;若病程较久,则宜留针。中间必须捻针数次以行气,同时令病人不断活动患处以引气,如果病在胸腹部或在脏腑,或属气郁、神志病变,则可同时配合按摩胸腹,亦可令患者

作深呼吸,或用意念引导,使针刺与患处之气相引。所谓动气针法,即动引其气之义。

(三) 牵引针法

先以健侧远端取穴为治疗针,再于患处远端取相关穴道为牵引针,然后两端同时捻针,交互感应,遥遥相引,这样患处必在两穴之间,再配以动气针法,通而调之,往往立见奇效。

牵引针法,是吾师在董公“动气针法”基础上,参透个人经验体悟,进一步发挥独创而成的一种特殊针法。其临床疗效之卓著,较之前者尤有过之,而无不及。

1、牵引针留针

1)单穴牵引针法

即杨师最常用之牵引针法。如坐骨神经痛,属足太阳经,主穴取健侧灵骨、大白后,在患侧远端取束骨穴作为牵引针。

2)双穴牵引针法

如果患处在两条经络之分布区域,或为了加强牵引效应,可在远端设两穴为牵引针。我在临床治疗膝关节疼痛时,主穴取健侧内关,患侧取陷谷、太冲两穴为牵引针,治疗各种膝关节疼痛,尤其伴下肢沉重抬腿无力者尤有卓效。

3)倒马牵引针法

为加强“穴引其气”效应,可用并列二、三针之倒马作为牵引针。

如足太阳经坐骨神经痛,患侧远端可取束骨、京骨倒马作为牵引针,往往会增强疗效。

2、牵引针不留针

1)刺络牵引针法

在患侧远端之牵引穴施以刺络放血法。如杨师治疗肩周炎患者,肩臂疼痛,不能上举时,特效取穴如下:患侧尺泽刺络放血,再取对侧肾关为主穴,配以动气针法,止痛于顷刻,效如桴鼓。

2)自然牵引针法

在某些部位施针后,会影响该部位之活动。为了不影响“动引其气”,而又不失“穴引其气”之效应,施以牵引针法时,随其自然,针入即出不留针,故曰“自然牵引针法”。

如治疗三叉神经痛,患侧取医风穴,祛风止痛,同时作为牵引针“穴引其气”。施针时,随其自然,进针提插捻转,旋即出针,然后取对侧侧三里、侧下三里倒马针作为主穴。行针时,令患者动腭,施以动气针法,即可见效。

再如治疗中风偏瘫,取健侧灵骨、大白为主穴,为了加强“穴引其气”效应,再以阴阳大接经刺法,顺序刺十二经井穴,不留针。一则醒脑开窍,激发兴奋脑之元神,二则“穴引其气”,再配合“动气针法”,让患者主动或被动活动患肢,屡屡可见即刻举臂抬腿之奇效。

(四)机理探讨

高等临床神经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牵引针法”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对躯体施加“两点同时刺激”,产生一种高级躯体感觉现象—知觉延伸。

知觉延伸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高等临床神经学特征—引徕效应:同时施与两点刺激后,撤除其中的一点,则此点只保留有痕迹性的刺激而成为“引徕点”,其时,另一个定位觉感知即发生指向于这个引徕点的延伸,直到终止于该点。具体操作如次:事先在欲施加刺激的经脉以外的某点,预先施以短时间刺激,使该点成为“引徕点”。此后,在原定经脉上施加刺激,则此循经感传在走行的途中,将会离开本经脉而趋向于该引徕点,并以该引徕点为终点。

以上所述“牵引针法”之种种,均是在人体上与患处相关之远端部位取穴作为牵引针,即预先设立了“引徕点”。在主穴行针时,激发的循经感传(显性或隐性)必然指向该“引徕点”,而患处在此两点之间,亦必为经气所过,此乃“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针灸大成》),达到了“引气远入抽病”(《千金要方》)之效。

简而言之,杨氏牵引针法最大的奥妙在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出人体内在潜能,然后最集中最专一地引向患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临床疗效神奇快捷。“牵引针法”真正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才是杨氏“牵引针法”的真髓所在。

四、董氏奇穴针道原理

本篇重点阐释董氏奇穴针灸独特的理论体系。董公原著《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仅仅讲述了数百奇穴的分布及主治,诸多内容尚未公开,杨师根据董公生前之口授心传,结合自己多年的临证参悟,构筑了董氏奇穴针灸完整的理论框架。常波参考在台北跟杨老师随诊学习的心得笔记,将其理论之精华底蕴一一剖析,系统整理如次:

(一)董氏奇穴之取用

1.暗影及青筋

当某脏腑或经络有病变时,常常在身体某些特定部位出现暗影(经云:有诸内必形诸外)。一般而言,在手掌及面部较易出现,这种方法除了反映病变,有助于诊断外,尚可在该处施针,产生治疗效应。董公于此法甚为精通,并以此形成固定治疗穴位,如水金、水通治逆气咳喘,五虎穴治手脚痛,重子、重仙治肩背痛等等,均为此方法之发挥。

青筋即青紫暴张之静脉血管,亦称郁络。多见于肘、膝或小腿外侧,亦可见于鱼际、然谷部位。董公认为许多久病、怪病、顽症痼疾均可见此反应,若不注意此症,其所有患处则永不能根治。

据杨老师经验,有些病刺血治疗一次,即有痊愈者,一般经针治一次后即大见减轻,数次后,其病就根治。

2.全息

在中医天人合一学说中认为:每一个局部均与全体相关,每一个局部均能反映全体,也皆能以之治疗全体,这就是全息论的观点。

董氏奇穴的穴位分布与全息律亦有相似之处,董公强调任一局部皆能治疗全身疾病,董公虽将全身区分为十二治疗部位,但每一部位均可独立治疗全身疾病。一个组穴本身即常蕴有全息意味。例如灵骨、大白并用为董公温阳补气要穴,治病之多,几乎全身无所不包,疗效之高,亦非其它穴位所可比拟。大白位置与三间位置相符,系大肠经俞穴,灵骨穴在一、二掌骨结合部之前,两穴合用涵盖俞原所经之处,若以全息律而论,大白、灵骨皆以深针为主,又深透上、中、下三焦,因此不论纵横,此二针皆涵盖三焦,效果之大,自是可知。

董公的倒马针法常两三针并列,虽说因并立加强了治疗作用,但何尝不是

凭借全息作用,全体互应的结果。尤其是八八部位三针并列的脏腑治疗系列,更与全息律有着不谋而合的关系。董氏奇穴“全息通应”理论,提出了多元的、

立体层次的“全息体”概念。

3. 对应

《标幽赋》说:“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边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董公善用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针右,右病针左,绝不在局部针刺,其治病常用对应取穴,效果卓著。董公常用之对应取穴法有下列九种:

1等高对应

即在痛点对侧相等部位施针,左侧病痛可取右侧等高点,例如左曲池痛可针右曲池。推广应用治疗内科病也可不采用双侧同穴针刺,而采用单侧或双侧异穴针刺。

(2手足顺对

将上肢与下肢顺向并列,以肘对应膝为中心对应,可有下列对应:即肩对髋、上臂对大腿、肘对膝、下臂对小腿、手对脚。如髋有病可取肩部穴位(例:肩中穴)施治;膝部有病取曲池或尺泽(肘后歌)施治(反之肩部有病也可取髋部穴位施治,肘部有病也可取膝部穴位施治)。杨老师常以小节穴治脚踝痛,即系此一对应之运用。

3手足逆对

将上肢与下肢呈逆向排列,可有如下对应:即肩与足、上臂与小腿、肘与膝、下臂与大腿、手与髋。如足踝部有病可取肩部穴位治疗,大腿有病可取下臂穴位治疗(反之肩部有病可取足部穴施治,下臂有病也可取大腿穴施治),董公常取手上灵骨、后溪等穴治疗坐骨神经痛,均系此一原理之应用。

4手躯顺对

上肢除与下肢有对应关系外,与躯干亦有对应关系,将上肢自然下垂与躯干呈顺向并列对置,则有如下对应:即上臂与胸(或背)脘,肘与(腰),下臂与下腹(腰骶),手与阴部。如腰骶或下腹有病可取下臂穴位治疗,阴部病可取手部穴治疗(反之下臂病也可去下腹或腰骶部穴位施治)。董公以手上大间等五间穴治疝气即与此一原理有关。

5手躯逆对

将上肢与躯干呈逆向并列,可有下列对应关系:即手(腕)与头(颈),前臂与胸(背)脘,肘与(腰),上臂与下腹(或腰骶),肩与阴部。如胸脘有病可取前臂穴位施治(如用内关或董氏奇穴火串、火陵治心悸、胸闷等),下腹有病可取上臂穴位施治(反之前臂及上臂有病,亦可取胸脘及下腹穴位施治)。董公以肩部之天宗、云白等穴治妇科阴道病都与此一原理有关。

6足躯顺对

下肢除与上肢对应关系外,与躯干亦有对应关系,将下肢与躯干顺向并列对置,则有如下对应:即大腿与胸(背)脘,膝与(腰),小腿与下腹(腰骶),足与阴部。如胸背有病可针大腿,下腹有病可针小腿,反之大腿及小腿有病,亦可在胸腹施治。临床常以大腿部位之驷马治肺、三通治心,其运用皆与此一原理相合。

7足躯逆对

将下肢与躯干呈逆向排列,可有下列对应关系:即足与头、踝与头颈、小腿与胸(背)脘、膝与脐(腰)、大腿与下腹(腰骶)如胸脘有病可针小腿,下腹有病可针大腿,反之亦然。董公亦以正筋、正宗治颈项不适,都与此一对应法有关。

8头骶对应

除了手与脚及脚与躯干的对应外,头面与尾骶亦形成一种对应。例如临床以骶部之长强治癫狂之脑病,董公亦常以冲霄穴治头痛,也是此一原理之应用。

9头足对应

头顶百会与脚底之涌泉也形成对应,即所谓的“天顶封地门”,所以用涌泉治疗巅顶痛及脑部病变。

4体应

体应是董氏奇穴在治疗方面最有针对性的发明及应用,掌握此一原则,不仅能将董氏奇穴应用得更深入更有效,以之用于十四经穴方面,也能加强效果。

体应之要点即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肉治肉;以脉治脉,以皮治皮。

1) 以骨治骨

治骨刺常用削骨针,即四花中及其下三寸的倒马针,两针紧贴骨头才有作用。本组穴位治疗膝盖骨刺,肥大性、退化性关节炎疗效很好。董公扎针,能贴骨就尽量贴骨,例如灵骨、火主、大白等穴贴骨而入,不但针感强而且疗效高。又如常用九里(风市)穴每每深至贴骨,治疗各种风病、疼痛以及半身不遂,疗效甚好。目前有一派说法强调骨膜传导,认为骨膜有传导作用,因此扎针时尽量贴骨或抵骨,疗效较佳。

2) 以筋治筋

贴筋进针可治筋病,例如尺泽在大筋旁,可治全身的筋病,对运动病变效果很好。又如正筋、正宗(跟腱)是一大筋,针刺入正筋、正宗可治疗头颈强 硬,小腿筋紧等多种筋病。

3) 以肉治肉

例如驷马及肩中皆是肌肉较为丰富的部位,最常用来治肌肉方面的病变,尤其是肌肉萎缩,疗效甚好。

4) 以脉治脉

紧贴脉管的穴位可治脉病,例如针人宗、地宗,因靠近血管,调整血液循环,治心脏病及血管硬化效果很好。

(二)董氏奇穴与经络

1.循经

循经取穴是针灸辨证取穴最基本的原则与方法。董氏奇穴亦不例外。董公因为对十四经穴的深入研究,才有数百奇穴的发现,其十四经穴之应用方面确有许多发前人所未发之处,例如以髀关治感冒,以伏兔治心悸、心脏病,犊鼻治唇生疮,公孙治腰痛、手麻,三阴交治腰痛、落枕,阴陵泉治前头痛,腕骨治眼病,肩外俞治小腿痛,膏肓三棱针点刺治膝痛,风市治肩痛、胁痛、半身不遂等,故董公常说其奇穴为“正经奇穴”。再如:董公常用肝门穴治肝病,中医认为肝病多湿,小肠为分水之官,小肠之原穴腕骨即为治黄要穴(通玄指要赋、玉龙歌、玉龙赋),肝门穴位于手臂小肠经中央,既合经络,又合全息治中焦肝病之理,其效显著,自无疑义。又如正筋、正宗之治疗头颈,即合对应又与膀胱经有关,治疗头颈病当然有奇效。这些皆足以说明董氏奇穴是以十二正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而又兼顾对应全息,因此效果更为突出。

2.交经

交经又名通经取穴法,即同名经取穴法。董公在奇穴方面也常应用通经法。例如,以腕顺一、二穴治疗膀胱经腰痛,还可治对应的足外侧痛。这种方法有时不需要有固定的穴位也能治疗疾病,只要掌握经络、掌握比例即可,例如小腿承山部位痛,可在手臂的中段(太阳经)找穴位治疗即可。

.脏腑别通

这是董氏奇穴应用最突出、最广泛及最精华的部分,虽然在董公书中从未提及这方面的理论,但其应用则时时处处与之相合。五脏别通首先见于李梃《医学入门》,唐宗海之《医经精义》有较细致的发挥。但他们都并未深入了解其源流,五脏别通应系由六经之开合枢变化发展而来。灵枢根结篇说:“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又说:“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以三阴三阳同气相求。

这样就构成了肺与膀胱通,脾与小肠通,心与胆通,肾与三焦通,肝与大肠通。除五脏别通外,胃也应与包络通。从此一原理来探源董氏奇穴之原理及应用,许多疑惑自可不言而解,从此原理发挥应用更能挥洒自如。

例如:重子、重仙在肺经上,但可治膀胱经之背痛,及肩胛部疼痛。肝门穴在小肠经上,小肠为分水之官,清利湿热之效甚好,所以能治肝炎。眼黄穴在心经上,透过心与胆通,所以能治眼发黄;还巢穴在三焦经上,因三焦经与肾相通,故透过治理三焦,疏肝补肾能治妇科病、不孕症等。又如火包穴在胃经第二脚趾上透过胃与心包通,治心痛甚效。木穴在大肠经上,但能治肝经之疝气痛。

十四经穴应用五脏别通之原理取穴,疗效亦非常好,例如,以曲池治头晕,就是透过大肠与肝通的应用。腕骨在小肠经,能清脾湿,治黄疸,自古为治黄要穴。中渚在三焦经上,治肾亏腰痛甚效。内关为心包经穴位,但治膝痛甚效,此因通过膝部最主要之经络为胃经。

(三) 董氏奇穴与中医学说

.治疗注重五行及脏象学说之应用

董公在治疗方面极为重视五行之调和及脏象学说之应用,其穴位以五行及脏象命名者,便有类似相关之治疗效用,例如水金穴就有金水相通之义,能治疗肺不肃降、肾不受纳之金水不通病变,诸如咳嗽、气喘、打嗝、腹胀、呕吐、干霍乱等有特效。

又例如驷马中、上、下三穴能治疗肺病,中医理论肺主气,又主皮毛,因此本穴治疗鼻炎、牛皮癣、青春痘均有特效,对于各类皮肤病效果亦佳。

另外透过五行生克,尚能治疗结膜炎(使火不克金),甲状腺肿(使金能制木)亦有卓效。天黄、明黄、其黄三穴能治疗肝硬化、肝炎,也能治心脏病、心脏性风湿病,也能治膝盖痛,下肢浮肿。通肾、通胃、通背能治疗肾脏炎,全身浮肿、四肢浮肿,也能治口干、喉痛。肾关为补肾要穴,对于肾亏所引起之坐骨神经痛、背痛、头痛、腰酸皆有效。

另外透过五行学说及预防思想,这种治法可以运用得更灵活,例如治咳喘,遵古说“发则治肺,平时治肾”,在发作期常针水金配合尺泽、三士,平时则针下三黄等,此类治例真是多不胜举。

.治疗重视脾胃学说

董公对于李东垣脾胃学说有深刻的研究,临床治疗对于调理脾胃有很多发明,认为若能使脾胃升降失调恢复正常,则许多病便能治愈。其治疗心、肺两经之病多从胃经着手,例如常用之驷马上、中、下穴,及通关、通山、通天穴位置均与胃经有交迭关系。常用驷马治鼻炎,即有补土生金之意。其治疗肾病多从脾经论治,认为崇土可以制水,所以通肾、通胃、通背三穴皆在脾经之上。对于脾肾两虚之病认为补肾不如补脾,先宜调后天,其乐用之下三黄(天皇副、人皇、地皇)名曰补肾,实亦皆在脾经路径上。这些就都反映了董公的创穴用针是其源有自,深合理论根据的。

3.治疗注重活血化瘀善用棱针点刺

运用三棱针放血治病,可谓董公之拿手绝活,杨师跟随董公侍诊多年,常见董公应用三棱针治疗,数年大病往往豁然而愈,剧烈疼痛亦可止于顷刻,其效果真是令人难以置信。董公刺络用穴之范围不受古书所限,除一般医师常用之肘窝、膝、侧额、舌下、十二井、十宣、耳背等部位,董公善用爱用并有发明外,至于下臂、下腿、脚踝、脚背、肩峰等几乎无处不能放血,尤其是腰背部位,董公更是以之灵活运用治疗全身病变。

董公对于历代有关活血化瘀文献多所涉猎,对于内经“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泣,经络失疏,故不通”、“有所堕坠,恶血留内”、“寒气客则脉不通”等瘀血学说及叶天士“久病入络”之说颇有认识。主张师“宛陈则除之”及“治风宜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法,运用棱针点刺广泛治疗多种病变。

董公之刺络针法最大特点在于取穴多半远离患处,正合乎古法正统之“泻络远针”,效果卓而确实,反观时下点刺放血多取“阿是”或临近穴位,效果未必突出,与董公相较,益见董公针术之高超。

4.治疗重视节气之配合

时间治疗学虽是新近崛起的一门临床科学,但远在二千年前的中医古籍《内经》中,即早有较多的篇幅论述时间治疗学的原则,并提出了一些因时施治的方法,董公深体内经之意,在面对全身泛发性的疾病时,常在与主旺之脏腑有关经穴施针,春日针三黄;夏季针通关、通山;秋天针驷马;冬天针下三皇等,都在临床常见。对于病久体虚病患,又常配合季节针其母经有关穴位,以收泻

实补虚之功。临床治疗痹症,极为重视季节与症状之关联性。

杨老师平日针刺骨刺最常应用人中、后溪、束骨、复溜等穴,因此这类病人下午来针,效果较佳。因未时十二经流注至小肠经,申时流注至膀胱经,未时任督流注开人中穴,酉时流注至肾经,下午恰值未、申、酉时,针这几个穴位与时辰流注有关,当然效果甚好。

(四) 董氏奇穴治疗发挥

1.一经治多经

标幽赋说:“…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其原意是说针一条经络应顾及到左右的邻经,这样才不会针错经络,杨老师随董公学习,并融合古学加以发挥,定出“用一经必能治多经”之说,也就是说扎一经时应同时考虑能治到好几条经络,这样开阔视野,照顾整体,扩大应用范围,一针治疗多病。例如针大肠经穴位,要考虑到表里经的肺经,其次要考虑到有交经关系的足阳明经,也就是所谓的手阳明通足阳明,再其次五脏别通的肝经也要考虑进去,例如取用董氏奇穴灵骨、大白,因在大肠经上,可治大肠的病变,也可补肺气。(因与肺经表里),又因手足阳明相通,治胃经的病也有效,而董公最常用来治半身不遂则又属肝经与大肠通的运用。

2.一穴多穴用

标幽赋说:“…取五穴用一穴必端”,它的意思是说:取一穴要上、下穴(同经五行及母子关系)左右(临近经络)穴都要注意到,这样取穴才会准确。杨老师则认为用一穴时必须考虑到脏象、经络、五行、全息、五脏别通……等关系,这样疗效才会确实,才会全面,才会提高。例如灵骨及大白穴,在经络属大肠,透过五脏别通可治肝经病变,因五行属木、火,效与木火穴有类近之处,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甚效,穴性属俞原,俞主体重节痛,原与三焦之气相应,所以补气温阳之作用亦强,因大肠与肺经表里,这种作用就更强,而从目前之全息律来看大白主上焦、灵骨主下焦,合用之则调理全身气机之作用极强极好。再从灵骨大白之命名来看又有金水相通,益气养阴之作用,可谓具备了治疗多种疾病的双向调节作用。

3.互引互治

许多穴位是牵引针,也是治疗针,是治疗针也是牵引针,这样的穴位在应用时治疗效果尤其好,例如灵骨穴可治网球肘,也可用对侧手三里、曲池当治疗针,以同侧灵骨为牵引针,这样灵骨穴即可当牵引针,也有治疗作用,如此效果最好,又如承浆穴可治落枕,重子、重仙穴也可治落枕,用重子、重仙穴

加上承浆又作牵引,又当治疗针,这种用法治疗落枕效果最好。

4.夹穴多治

治疗时夹着它的穴及被夹的穴均有相关作用,例如通关、通山可治心脏病,这与它们两穴夹着伏兔穴有关,盖伏兔穴,针灸大成述其为脉络之会,此穴调整血脉之作用极强,也可治心脏病,通关、通山夹伏兔穴而有此作用理应类似,当然通关通山位在胃经,透过胃与包络通及调理脾胃而有此种作用自有其道理。

五、董氏奇穴特效刺血术

本篇讲述董氏特效刺血针法,此乃董氏针法最精华部分。

刺络放血,古已有之,是一种古老而朴素的治疗方法。比《黄帝内经》更古老的针灸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即有刺血的内容,历代医家多有发挥,董师公秉承数十代之祖传绝技,又广泛涉猎各家有关活血化瘀之文献,厚积薄发,独出机杼,将董氏刺血针法运用得出神入化,时人盛誉“董氏刺血针法独步世界专治大病”。杨老师当年随侍董公身侧,尽得董氏刺血真传,又遍访中国刺血名医,使刺血针法从理论到实践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董公对络病理论极有心得,且有深入而精彩的发挥董公谓“久病必瘀”、“怪病必瘀”、“重病必瘀”、“痛病必瘀”、“难病必瘀”。有云:“人之气血凝滞而不通,犹水之凝滞而不通也;水之不通,掘之使流于湖海,气血不通,刺之使周于经脉”。任何顽症痼疾由气滞、血瘀到痰凝、毒聚的病理过程,均以瘀血为机转。凡病数次针治,未见病情改善,这时董公认为必有瘀血阻闭气机,当在相关区域、穴位寻找郁络,刺络放血,使恶血邪气尽出,久年沉疴常立见奇效

董氏刺血针法之特点:

①刺血以远处施针为主,甚合“泻络远针”之古义。

②刺血部位遍及全身,随处可刺,丰富多彩,且治疗病种非常广泛。

③特效、速效、简单、安全。

我主要根据杨老师总结的刺血经验,参考诸位师叔、师伯们的刺血心得,结合个人参悟,将董氏刺血针法的应用精华总结整理。

本篇精华内容包括:1.络病理论 2.瘀血本质 3.董氏奇穴十大特效刺血区 4.董氏刺血真诀。请做好笔记。

附:董氏奇穴刺血经验及民间刺血验方

放血的范围,一般可指三大类,即经脉、络脉和孙络。络脉是小静脉,孙络是末梢毛细脉管,这些血管在没有病变时不甚显著。因有病变才会出现,形如小红虫状或成红丝条状,或成白条状,隐在皮里或露在皮外,也有的成细小红点,漫散全身各处。经脉则指较大的静脉,形状特别明显,颜色特别紫蓝,

常呈怒张状态,俗称“青筋”。此种情况多发生在委中、尺泽、四肢外侧,更有 发生在肩胛与腹壁的。

静脉剌络常用之部位:

1.肘窝部,为自古常用之部位,相当尺泽、曲泽穴位视鼓起之青筋放血。

主治:呼吸系统及心脏病(心绞痛用之特效),霍乱、中暑、上肢风湿神经痛、五十肩、半身不遂。

2.膝 部相当於委中穴之部位,效果佳而最常用(古称血郗,最适於刺血)。

主治:肠炎、痔疮、腰痛、项强、下肢风湿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腰椎骨剌、颈椎病、高血压、类中风、半身不遂、脑炎後遗症、小儿麻痹後遗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风疹、伤暑等。

3.下臂部相当於手三里穴之部位。

主治:面疔、结膜炎、牙痛、湿疹、荨麻疹等。

4.小腿部

1)阳明区相当于足三里、条口附近(即四花中穴)部位。视青筋放血。

主治:胃炎、肠胃炎、久年胃病、胸痛胸闷、慢性气管炎、丹毒。

2)少阳区相当于阳陵泉至阳辅附近(即四花外穴)视青筋放血。

主治:急性肠胃炎、肋膜痛、心脏疾病、胸部发胀、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坐骨神经痛、肩臂痛、偏头痛、高血压等。

3)太阳区相当于承山穴部位,视青筋放血。

主治:痔疮、背痛、静脉瘤。

4)太阴部位相当于阴陵泉附近。

主治:内痔、外痔、痛经、不孕、尿路感染、急性淋巴管炎。

5.内踝部包括中封、照海穴一带

主治:中耳炎、疝气、不孕症。

6脚背

1)阳明部位解溪穴附近。

主治:十二指肠溃疡、丹毒、末梢神经炎、血栓闭塞脉管炎、象皮腿。

2)少阳部位相当于临泣、侠溪、地五会等穴位附近。

主治:牙痛、坐骨神经痛。

7.侧额部相当于太阳穴附近。

主治:头痛、头晕、结膜炎、眼底出血、中风、气喘、食道病变等。

8.舌下部相当于奇穴金津玉液,即舌下紫脉。

主治:喉炎、言语障碍、中风、休克、心脏麻痹、恶性感冒等。

六、董氏奇穴临床应用

董氏门生多少代人的实践证明:董氏奇穴在针灸临床的某些领域,确实具有传统针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取穴少、见效快、治疗范围广泛,特别是治疗一些顽固性的疑难杂症,常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奇迹般的效果。

(一) 董氏奇穴疏导促通法治疗痛症

一身气血的盈虚通滞,是决定整体机能正常与否的关键。中医认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董氏奇穴治疗各种痛症,也以通法为主导,在综合运用董氏动气针法、牵引针法、刺血针法的基础上,总结出“促通法”、“疏通法”、“导通法”(简称“疏导促通法”)治疗痛症的整体模式,思路清晰,方法简捷,使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用于指导临床,屡用屡验,极少失手。

首先, 本治疗模式必须遵循两个原则:

一、诊断 :辨病和辨证相结合

二、治疗 :整体着眼局部着手

基本模式

1 促通法 :在健侧选取对某病有特效的奇穴为主穴, 调动整体机能, 激荡 气血, 促使经络气机流通。

2 导通法 :在患侧肢体远端(腕、踝关节以下)选取与病灶相通应的穴位, 作为牵引针以引导气血定向灌注, 冲击病灶。

3 疏通法 :针对久年慢性疼痛, 如果局部已形成了顽固的病灶, 仅用整体的促通法和导通法激荡气血, 引导气机, 已无法到彻底的根治, 那么必须在局部施加直接的干预-——以一种特定的针法进行局部气血的疏通, 该针法的操作有特殊要求。

举例说明 :慢性顽固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导致的膝关节内侧疼痛

促通法 :健侧心灵穴 ( 与内关穴相近 )

导通法 :患侧火主穴 ( 在太冲后半寸 )

疏通法 :局部施以特定针法以疏通.

操作的流程非常关健!包括施针顺序、针法操作、起针顺序等等。

该方法适应症广泛,对于所有痛症, 均可按照此模式拟定治疗方案。

特别推荐优势病种 , 有二十余种。

(二)董氏奇穴特效美容针拨朮

1. 原理:(1)气血流注经络环理

(2)同气相求原理

(3)皮部理论

治:黄褐斑、面色晦暗无光泽、痤疮、急慢性皮肤病、调整内分泌功能、治疗多种妇科病。

3. 取穴:正会、妇科穴、制污、指驷马、火腑海、四花上、人皇

4. 针具:特制的美容专用针或一次性注射针头。

5. 操作方法:按照特定的顺序,穴位皮部轻轻挑拨

6. 疗程:每周23次,一个月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3个疗程。

(三)董氏奇穴治疗妇科病

妇科杂症, 变化多端, 病机总不出肝郁脾虚肾亏血瘀。

妇科病常用董氏奇穴:妇科穴、还巢、火主、木妇、正会、木穴、上三黄、下三皇、足三重。

1.痛经

2. 闭经

3. 月经不调

4. 乳腺小叶增生症

5. 卵巢囊肿

6. 慢性盆腔炎

7. 不孕症

8. 更年期综合症

(四)董氏奇穴治疗疑难病

一、 头部

(一)头痛:

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并针肾关,留针四十五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

2.针灵骨,立可缓和疼痛。

(二)偏头痛:

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果甚佳。

2.针中九里,效果亦佳。

3.三重、四花外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亦可立止疼痛。

4.太阳穴部位疼痛,针门金效果甚佳。

(三)后头痛:

1.冲霄放血,立止疼痛。

2.针正筋、正宗效果亦佳。

(四)前头痛:

1.针火菊立止疼痛。

2.四花中点刺,效果亦佳。

3.五虎四。

(五)头晕:

1.血压高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穴点刺放血,再针火硬,降血压,止眩晕。

2.脑贫血的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

二、 眼疾病

(一)高血压引起的眼花:五岭穴放血,再针下三皇。

(二)偷针眼:

1.针灵骨,左右交刺,一二次即愈。

(三)目干涩:

1.针明黄有效。

2.配光明效更佳。

(四)迎风流泪:

1.针木穴特效。

2.针下三皇,效果亦佳。

3. 久年老病,可于三重穴先行点刺。

三、鼻疾病

鼻部各病,驷马穴皆有特效。

(一)鼻塞:

1.感冒鼻塞,针肩中,有卓效。

2.针门金亦有效。

(二)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驷马、通天、通关。

(三)酒渣鼻:

1.正本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三四次即愈。

2.背部脾俞、胃俞点刺出血亦有卓效。

四、耳疾病

(一)中耳炎:

外踝四周散刺出血。

(二)耳痛:

三重、四花外、同时点刺出血。

(三)耳鸣:

1.泻驷马,补肾关,可即停止。

2.曲陵用泻法,再补明黄,亦可停止。

3.针驷马,无名穴放血。

4.腕顺—、二。

5.驷马、肾关。

6.中九里。

五、颜面疾病

(一)颜面神经抽掣:

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及中九里有效。

2.腕顺—、二。

(二)三叉神经痛:

1. 侧三里、侧下三里。

六、颈项疾病

(一)瘰疬:

1.针三重、六完,取患侧穴位非常有效。

2.三重放血,再针承扶、秩边,效果极佳。

(二)甲状腺肿大:

1.先于三重放血,再针侧三里,侧下三里。

2.针足千金,足五金。

(三)颈项皮肤病:

针肩中有效。

(四)项强:

1.针正筋、正宗立能转侧。

(五)痄腮: 耳背放血。

(六)肩颈痛: 肾关。

(七)落枕:

1.重子、重仙。

2.正筋、正宗。

3.木留。

七、上肢疾病

(一)手指麻:

针肾关,复溜特效。

(二)腕关节痛:

针侧三里,侧下三里特效。

(三)手臂不能举:

1.针肾关特效(对侧)。

2. 针四花中亦特效。

3.针足千金,足五金效果亦佳。

(四)肩凝:(五十肩)

1.针法同手臂不能举。

2.针肩中亦有效。

(五)肘关节痛:

1.针灵骨特效。

2.中九里亦效。

3.四花中特效。

八、下肢疾病

(一)坐骨神经痛:

1.针灵骨,大白特效。

2.针鼻翼亦特效。

3.金林点刺亦佳。

4.委中青筋点刺特效。

(二)大腿痛:

1.针叉三特效。

2.金林点刺亦特效。

3.七里、九里。

(三)足跟痛

1.委中青筋点刺特效。

2.针五虎五。

(四)膝盖冷痛:

1.针单侧通天,通山。

2.肩中。

(五)膝盖痛:

1.针肩中有特效。

2.三金穴点刺对久年膝痛尤有特效。

3.中间亦有效。

4.胆穴。

5.心门。

(六)踝扭伤:

1.委中点刺出血特效。

2.针小节尤其特效。

(七)小腿胀痛:

1.针次白特效。

2.针肩中亦佳。

3.精枝放血尤佳。

九、胸腹病

(一)肋膜炎(肋间神经痛):

针驷马。

(二)少腹痛:

1.针门金,特效。

2.针肝门,曲陵针向下刺亦效。

(三)胸部外伤:

1.针驷马穴。

2. 四花中、外点刺亦佳。

(四)胸连背痛:

1.驷马,然後承山。

2.肾关。

3.上白。

十、腰背病

(一)背痛:

1.单背痛,针重子、重仙立止痛。

2.双背痛,针正士、搏球。

3.针通天,通背亦有效。

4.针驷马穴亦特效。

(二)肩背痛:

1.针重子、重仙特效。

2.针通肾、通胃、通背亦特效。

(三)腰痛:

1.水金、水通,有效。

2.委中放血,亦有效。

3.针下三皇亦有效。

4.灵骨、大白亦极有效。

(四)肾虚腰痛:

1.针中白。配腕顺一更佳。

2.水金、水通有效。

3.肾关配复溜亦极有效。

(五)闪腰岔气:

1.针马金水,水通有效。

2.委中,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效果尤速)。

(六)脊椎正中线痛:

委中点刺出血,再针正筋、正宗。

(七)尾椎痛:

心门。

十一、心脏病

(一)真心痛:

火包穴,三棱针点刺放出黑血,有特效。

(二)心跳过速:

1.心门有特效。

2.针通关,通天亦有效。

3.四花中、外,点刺放血亦有效。

(三)心脏麻痹:

1.曲陵放血极有效。

2.四花中、外,放血亦佳。

(四)心肌炎: 针心门。

十二、肝胆病

(一)肝硬化:

1.肝俞点刺出血,再针上三黄。

2.上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再针肝门,明黄。

(二)肝炎:

针肝门、明黄,不论急性、慢性,均有特效,加针肠门更佳。

(三)胆囊炎: 针天黄、明黄、其黄三穴,左右足同针。

(四)胆石痛: 针木枝穴特效。

十三、肺病

(一)支气管炎(咳嗽):

针水金、水通特效。

(二)气喘:

1.水金、水通特效。

2.大白、重子、重仙亦有效。

3.土水穴特效。

十四、脾胃病

(一)胃病:

四花中、外穴点刺出血,再针通关、通山特效。

(二)胃酸过多:

1.针天皇、肾关。

2.针通天、通胃。

(三)急性胃痛:

1.四花中点刺特效。

2.针土水穴。

十五、中风症

(一)半身不遂(偏枯):

1.灵骨、大白特效。

2.九里倒马亦特效。

3.对侧重子、重仙,效亦佳。

4.肾关。

5.正会、后会。

(二)中风(昏迷不语): 正会,前会,后会,灵骨。

(三)四肢发抖(帕金森症):

1.肾关、复溜、明黄。

2.明黄、其黄、肾关。

3.正会、前会、木枝。

十六、杂症

(一)高血压:

1.五岭穴点刺放血。

2.委中青筋点刺出血。

3.四花中、外,点刺出血。

4.中白穴亦有效。

(二)四肢浮肿: 针下三皇、通天。

(三)皮肤过敏: 驷马穴特效。

(四)牛皮癣:

1.驷马特效。

2.耳背刺血亦特效。

(五)青春痘:

1.驷马特效。

2.耳背刺血亦特效。

3.背部刺血亦特效。

二维码
世中疑难病 手机:010-51712836 邮箱:cntsyl@sina.com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古城大街51号
Copyright © 2023 世中疑难病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23713号  XML地图   网站管理